谢思全:创意产业 天津发力

 

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期待了 20 年

   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创造经济奇迹之后,环渤海地区被期待为中国经济增长 “ 第三极 ” 。

   据公开资料,从 1995 年到去年 12 年时间里,环渤海地区的 GDP 总量由 1.3 万亿元增加到 6.48 万亿元,年均增速达 14.3% ,占全国 GDP 的比重也由 21.4% 提高到 26.3% 。去年环渤海地区的 GDP 总量约为长三角的 1.15 倍,珠三角的 2.11 倍,经济规模开始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

   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二市,陆域面积达 112 万平方公里,共有城市 157 个,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 13 个。数千家大型企业渗透其中, 60 多个港口星罗棋布。

   这里的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它是我国内陆地区以及向外连接东北亚和欧洲的重要枢纽;在自然资源方面,铁矿、煤炭、石油和海洋动植物等资源非常丰富;同时也是我国科技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可以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从目前看,环渤海地区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产业链,或者产业链很短,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自成体系,很多行业是诸侯割据,这似乎说明环渤海经济圈有名无实。但是从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意志等种种表象和普遍舆论看, “ 一体两翼 ” 将是未来渤海湾的模型和必然趋向,也就是京津一体化,以河北为纵深,向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两翼辐射,而内蒙古、山西等作为能源和资源配置省份也参与这个包围圈。

   即便不从国家意志来看,单从中国产业升级以及市场资源优化看,这也是必然趋势。中国首部《环渤海蓝皮书》主编之一,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谢思全 教授认为,环渤海地区推进经济一体化重要的途径就是产业整合。其中蕴含的下列重大历史机遇值得再三把握。

   京津重工业转移

   环渤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和重化工业基地,产业整合的一个方向就是加大京津冀地区钢铁企业的集聚性发展,以便充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和煤炭资源。 “ 首钢搬迁,不仅仅是将涉钢部分转移到河北曹妃甸,更重要的是首钢是一个品牌,它的转移可以带动整个北方地区钢铁业的发展,实现钢铁产业的强强联合。 ” 谢思全说。此外,新唐钢集团联合邯钢集团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可以实现规模效益。旗下的邯郸钢铁、唐钢股份和承德钒钛业绩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钢铁、石化等企业向河北地区转移的过程中,整个北京天津地区开始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不过京津的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上半年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就同比增长了 15% 。用于建筑安装、道路施工的钢铁、水泥、灰沙石需求大增。河北地区的水泥、化工企业必然受益。比如生产水泥的冀东水泥、太行水泥;主营化工产品的三友化工、威远生化。河北省的建材产业无疑会受益于整个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对抗釜山港中的机会

   港口物流业是环渤海地区另外一个优势产业。目前的环渤海区域港口密集,因为行政区划和产业之间的趋同,港口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有增无减。 “ 港口的整合势在必行。 ” 谢思全这样告诉记者。目前环渤海地区的港口竞争主要集中在天津港、青岛港和大连港之间,尽管这三个港口分别依托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广阔的腹地各自发挥出比较优势,但还是应该保持一个协调合作的关系。否则,在港口建设中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谢思全特别提到,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的功能定位为国际自由港,这将会带动环渤海乃至整个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另外,像秦皇岛港、日照港、黄骅港等小规模的港口可以定位于煤炭、散货等专业运输港,同其他大港口分工合作,共同打造环渤海港口物流链。

   谢思全提醒:环渤海地区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面向内地,更多的是面向国际,面向东北亚。在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纷纷因 “ 建设北方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 ” 而激烈竞争时,要认清韩国釜山港才是这个目标的最大对手。

   还有多少京津高铁?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 2020 年,环渤海地区间的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将建立快速客运通道,从而在环渤海地区形成城际快速客运网。山东省为华东、华北、东北三地区的相连交汇处,是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地段,是贯穿山东的 “ 工业走廊 ” ,也是连接东部沿海出海口与内地的重要线路。作为管理济青高速和众多公路大桥的山东高速公司,公路周边地区的经济极为活跃,山东高速具有极大的增长潜力。交通的改善还会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随着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巨大的客流经济将会促使北京南站到天津的高铁沿线写字楼和商务楼的租赁活跃,使沿线的房地产升值。

   日韩腾出的空间

   在环渤海地区的海岸线转一圈,你会看到大批外资船厂在风风火火的造船。凭借着渤海地区丰富低廉的劳动力、完整的制造业配套设施,渤海地区成为韩日造船厂转移的承接基地。在烟台、威海、大连,韩国大宇、三星重工和伽耶重工纷纷投资造船。造船业的繁荣相应地带动了当地钢铁、船舶制造、机械制造业以及港口的发展。

   环渤海地区一直是韩日对华投资集中的区域。但是大量的欧美跨国公司也开始重视这块地区,纷纷投资设厂。 IBM 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都先后在这里进行巨额投资。

“ 当前,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浪潮,国际产业转移在不断加快,并出现了整个产业链转移和 “ 软 ” 转移日益加速的新态势。谢思全认为,环渤海湾地区是当前我国少数几个能够全面承接这种整体产业链转移的地区之一。

   三大潜在配套产业

   作为高新技术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业的配套,我们认为有三大行业在未来的环渤海具有长期价值:节能环保、新能源、有色金属和建材。

   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短项就是缺水,区域内土地、环境承载量小。这对钢铁、石化等众多的高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对专门做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的企业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发展机遇。像北京的首创股份、天津的创业环保、河北的中原环保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前景。

   渤海地区长期饱受缺电困扰,除了能源利用技术创新外,新能源可能成为该区域的重要产业,而山东有可能崛起全国第一大风电产业。山东全省可开发的风电场有 38 座。其中,烟台可开发 13 座,威海、潍坊、滨州、东营、青岛、日照各地也均具备建设风电站的自然条件。另外同属渤海经济圈的内蒙古风电实力也异常雄厚,在此区域的金风科技,无疑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