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第三极”经济总量有望实现质的突破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读懂环渤海经济圈,就无法知道中国经济之未来。
——南开大学滨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


发展前景良好,后发实力凸显


解放军报:环渤海区域未来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能预测一下这一区域未来的发展潜力吗?

周立群(南开大学滨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到一个跨越式发展期。我认为,如果读不懂深圳,就没法知道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起步的;如果读不懂浦东,就无法理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是怎样走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读懂环渤海经济圈,那么我们就无法知道中国经济的未来。未来环渤海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大。特别是通过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等增长点的带动,加之京津冀、鲁北地区的沿海经济走廊相互协作的逐步深入,环渤海5省市提速发展的态势将会进一步明显。我们做了一个预测,到2010年,环渤海地区5个省市的经济总量将会突破8万多亿人民币。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单独的经济体来评价的话,那么它相当于排在世界第14、15位左右的一个国家。换句话说,这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澳大利亚。我对环渤海地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解放军报:在这种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周立群: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05年在全国各地区当中,增长最快的是环渤海地区。2006年环渤海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8.9%以上,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从环渤海各省市情况来看,北京市出口和进口以及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天津市则是对外贸易和外资引进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河北省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山东省和辽宁省而言,出口、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均很大。从一定意义上说,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我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是“三北”地区发展的引擎,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沿,它已经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样,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解放军报:针对这些问题,环渤海地区应该如何破除壁垒,进行资源整合,更好地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周立群:近几年,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在整体发展战略和自身定位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积极进行区域整合,发展格局发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首先在区域合作方面,各省市都开始将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尤其是近两年,5个省市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都突出地表现出区域合作的意识。不仅是政府,大企业,甚至相关产业、民间组织以及各种行业协会都有这个要求。地方政府间建立了不少协商机构,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区域内重大事项,实现环渤海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其次在资源整合方面,最近从中关村到廊坊到天津,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中国的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京津冀机场的联合作业、首钢的外迁唐山等等都说明,这一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