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贵:突破科技合作瓶颈,催生京津冀新的增长点

突破科技合作瓶颈,催生京津冀新的增长点

张贵

科技合作让京津冀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目前,大发展的气势已经形成,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但是该区域仍然存在制约其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四大瓶颈。

格局松散,缺乏区域性的整体发展规划。作为国家第三增长极的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目前尚未有区域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科技合作也缺乏一个整体的协调机制,发展格局还比较松散。课题组调研显示,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反映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共享难以实现;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技人才流动困难,各地区科技政策、科技法规、科技计划不能统一,还没有把其他主体的利益和区域利益作为科技行动目标来考虑。地方科研机构和团体之间的合作也是关注的焦点问题。

 

区域行政性分割的惯性制约,导致科技要素流动性较低。行政区划分割的惯性制约,使得区域内科技要素难以充分自由流动。特别是目前存在的户口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极大影响了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课题组的调研显示,京津冀地区科技体制僵化、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整体灵活性较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较低。55.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济和社会等环境是影响科技成果异地转化的第一位因素,30%以上的人认为地方保护主义、税收等优惠政策不统一、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等因素有影响。这种区域性的分割影响了三地科技、金融、人才政策的统一与衔接,成为抑制科技要素自由流动的客观制约。

巨大的科技和经济落差,使得区域合作共赢局面难以形成。按照经济学原理,区域科技合作的基础是综合科技条件应当一致或者呈现梯度落差。但京津冀的经济科技发展极不平衡,区际落差悬殊。国家统计局、科技部《2007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北京和天津在全国属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第一类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河北属第四类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仅为36.77%,与京津相差20%以上。经济方面的差异更是不言自明。在这种形势下,导致京津技术扩散艰难,河北较难承接产业转移,使得三方合作共赢的局面未曾普遍出现,三方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也未建立,从根本上制约了区域科技合作的进程。

科技中介服务程度能力不高,市场化运作很不规范。科技中介机构是促进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动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中介机构存在着三大缺失:一是缺乏公共层面的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二是现有的中介机构绝大多数衍生于政府或高校等科研机构,服务功能单一且不完善,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从业人员;三是中介机构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灵活。这三者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是促进技术扩散的重要支撑条件。因此,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京津冀科技一体化,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跨区域转化和科技要素的跨区域流动。

 

我们必须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通过科技合作要为该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应遵循“资源共享——科技创新——产业创造——生态宜居”的四大科技合作总体思路,分阶段、多层面,逐步推进,把滨海新区打造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与转化基地。同时,开展地区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地区科技普及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开展地区科技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完善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和合作体系,建立和培育区域特色科技创新集群和产业联盟六大区域科技合作任务。

【本文为市科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推进我市以产业链创新整合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模式与政策研究》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