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经济发展不怕危机——专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

记者 刘超群  2009-05-20

  《大众生活报》: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滨海新区各行业受到多大的冲击?


  周立群:通过对比分析全国各个城市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我们发现,由于各个省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所受到的冲击程度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金融危机对南方沿海城市冲击最大,而对于内陆城市,尤其是对天津滨海新区这样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影响较小。

 

  《大众生活报》:滨海新区经济在国内处在一个什么地位?


  周立群: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每一阶段都要借助于试验点或试验区先行试验,以为全国提供经验和示范。天津滨海新区就是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先行改革综合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法律环境、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的完善,它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凸现出是带动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

 

  《大众生活报》:当前形势下,滨海经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周立群:在危机时期,高速发展的滨海新区经济给整个的天津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使得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经济形势和特征:一是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内、外困难。中央一系列扩展性的宏观政策由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本身存在的问题,实际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重新审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模式,体制构架,以真正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进而走出危机成为当今重要的命题;二是10年前东亚金融危机促使中国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高西低、东强西弱、南快北慢、南富北穷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不仅经济差距具有缩小的趋势,区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逐渐得到加强。一个增长极到两个、三个、多个增长极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三是单极增长向多元、多点、多极增长格局转变已经成为了环渤海区地区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黄河三角洲、五点一线、曹妃甸以及滨海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地区竞争和合作格局。

 

  《大众生活报》: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滨海是否已经具备快速增长模式?


  周立群: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中,要想创造可持续快速增长模式,最根本的不在于短期的刺激政策,而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才能完成结构调整。增长极具有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地位,它包括两种涵义:一是产业增长极。指一个或一组起支配和推进作用的产业,它具有创新能力强,增长快,规模大,发展潜力大,关联效应和带动效应大。二是空间增长极。指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增长率并能够促进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区。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应在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起到这种作用。

 

  《大众生活报》:怎样才能在危机下保持快速增长?


  周立群:增长极形成的条件,一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业集群;二要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三要具备有凝聚和扩散效应的区域发展环境。滨海新区定位新的经济增长极已初具这些基本条件并初显出综合优势,如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及日益提升的综合服务的功能优势等。从其已形成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医药等主导产业看,不仅对支撑本地经济发展重要支柱,而且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一方面,滨海新区和都市圈的创新整合对于带动环渤海地区及三北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该区域创新和区域整合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