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发伊始成片的盐碱地到如今的满眼翠绿、生机勃勃,滨海新区展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比翼双飞。记者日前采访了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听他解读滨海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循环经济优势凸显
“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是实现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采访一开始,周立群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单从物质财富来讲,以前50年创造的财富,现在可能三年就能完成。但是,经济的速成也给人类带来一个巨大的挑战——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今天缺油明天缺电,因电力不足,某些城市在用电高峰期限电……这都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后遗症。从我们祖先开始,人类走的是一条边生产边浪费的经济发展之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我们需要一种节约的生产方式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
“通过这种生产方式,我们一方面避免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更大限度地释放和放大自然资源的效益,这是我们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大背景。”周立群说,滨海新区按照国家战略部署不断开发开放,它的整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地区之一。从今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十年的滨海新区将依然引领北方地区发展,而且还有加速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循环经济的优势就越凸显。
碱渣山上建公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滨海新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引入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并着手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周立群教授告诉记者,滨海新区的开发不是追求简单的财富堆积和增加,它的开发是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同位一体的开发。
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周立群说,滨海新区在加大环保经费投入的同时,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在引进一些化工冶金之类的大项目时,滨海新区提高了项目“落地”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欲落户滨海新区的项目必须做足环保功课,如果生态保护和有关污染控制指标达不到国际标准,一律不予审批。另外,已落户滨海新区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但要“自扫门前雪”,还要“顾他人瓦上霜”。进驻的企业在关注项目自身布局和规划的同时,要实现绿地改革,要将绿化环保工作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纳入项目规划范围之内。
当游人在开发区紫云公园内畅游,享受着满园翠绿,谁能想到他是在光秃秃的碱山上建起来的呢?这座占地33万平方米的环保型公园就是在天津碱厂近百年堆存的2400万立方米碱渣山上建成的。
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举,滨海新区从一开始就为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挑战,它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的发展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尝试。
周立群介绍,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将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的神话兑现。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指开发我们熟悉的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重要的一面是变废为宝。目前,滨海新区正努力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变废为宝。比如泰鼎股份有限公司线路板及电子废物的回收加工项目、天津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铅废料和废铅酸电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丰通资源再生有限公司汽车拆解和废钢回收项目、虹冈铸钢有限公司废钢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在开始兑现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的神话。单就铅废料一项而言,滨海新区每年产生铅废料约15000余吨,其中约有70%重新生成铅合金再次投入使用。
周立群表示,单纯依靠控制污染来建设生态文明是远远不够的,新型环保材料的采用和新技术手段的使用都让我们离生态文明的目标越来越近。良种已播,收获可待。在滨海,一个全新的生态城区即将显现。
相关链接
周立群: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市经济学会会长,历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工业反哺农业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和教育部重大公关项目“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