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9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3810.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21.8%,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 2008年以来,新区累计投资2910亿元,新建续建259个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 2010年安排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71个。在重大项目带动下,滨海新区已初步形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八大主导产业 攻坚滨海,决胜滨海。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此,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正在加速崛起。 “十一五”期间,正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以来,全面加快发展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极为关键的五年。滨海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投产,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推进,新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正在努力成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一个又一个发展亮点,让滨海新区日益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改革开放前沿热土。“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滨海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3810.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21.8%,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的一半,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新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55.68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7.7%;完成工业总产值8223.99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9.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2.66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37.8%;实际直接利用外资57.6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22.8%;实际利用内资306.49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1.24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21.6%。 “十大战役”搭建载体平台 招商引资环境全面提升 成队的卡车满载工程石料开向填海造陆施工现场;数十台挖掘机一字排开进行工程作业……到处旌旗猎猎、车轮滚滚,这里就是滨海新区“十大战役”的战场。 常去新区的国内外客商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滨海新区,五天一“小变”,十天一“大变”。过去的盐滩碱地,几年间,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投资热土。按照中央和天津市委的决策部署,滨海新区将开发开放攻坚战具体细化为“十大战役”,并以此为载体平台,从南到北、由东到西,由点及面,全面展开。 瞄准世界级重化产业和港口综合功能区,南港区域已实现围海40平方公里,中俄1300万吨石化炼油项目开工建设。临港经济区5万吨级航道投入使用,造修船基地、机车修造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正在逐步建成我国北方高水平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园主体建筑陆续封顶,一批生态住宅项目已经启动实施。作为新区发展航天、汽车、新能源等现代制造业的主要载体,西部区域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的工业园区。此外,东疆保税港区国际邮轮母港投入运营,滨海旅游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滨海新区核心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已经初现雏形,中心渔港滨海鲤鱼门已经竣工开街。 为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国际性现代化的宜居城区,滨海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8年以来,新区累计投资2910亿元,新建续建259个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同时,新建续建了津秦客运专线、京津城际二期等10个铁路项目和8条高速公路、10条城市快速道路。从2008年开始,滨海新区通过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提升绿化面积2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投资140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和噪声防治等6大类、85项重点工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构筑高端产业聚集区 2009年5月18日,伴随着巨大的引擎轰鸣声,首架津产空客A320飞机从滨海新区起飞,新区的航空产业也从此起飞。 大飞机、大火箭、大乙烯、大炼油、大机车、大造船……“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始终把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源源不断引进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大、投资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良性态势,加快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有效带动了本市及环渤海区域的产业大发展。 继2009年启动375个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之后,新区2010年又安排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71个。在重大项目带动下,滨海新区已初步形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八大主导产业,部分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级产业基地,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10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072.42亿元,同比增长38.1%。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建成投产,“油头、化身、轻纺尾”的石化完整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以丰田汽车、长城汽车为龙头,新区聚集了上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20万辆。手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到17%,无缝钢管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滨海新区发展高端产业的主攻方向。新区下大力量加快发展生物医药、软件设计、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物流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新能源新材料领域,30多家国内外知名风电企业落户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之一。信息产业领域,中芯国际、曙光等知名企业落户,成为亚洲最大的高性能计算机生产基地。生物医药领域,已聚集了100多家企业,产业规模近100亿元,年均增长率40%。 与此同时,新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商贸物流、会议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和为生产服务的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业等,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2010年上半年,新区金融租赁同比增长60%,服务外包增长30%,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5%以上。 综配改革纵深推进 体制创新先行先试 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成立滨海新区行政区,标志着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滨海新区制定了三年改革计划,实施了10个领域、20个重点项目、50个具体事项的改革任务,“十一五”期间,大部分改革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2010年,滨海新区重点推进了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土地管理体制、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体制等五大改革,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不断推进。 滨海新区在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步伐,实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动态管理,采取“宅基地换房”和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推进小城镇建设。改革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制度,开展土地征转分离试点。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实现了各类用地的“应保尽保”。 为有效解决外来就业人群的住房问题,新区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确定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蓝白领公寓四种住房保障模式,2010年在建或已建保障性住房达到379万平方米。 新区启动实施了40项金融改革创新项目。在全国率先形成比较完善的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制度环境,吸引了385家私募股权基金注册。天津股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等相继开业运营。吸引了12家大型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运营,融资租赁的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涉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滨海新区建立了统一的保税物流联动机制和联合审批服务信息系统。建成了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实施24小时“一站式”全程通关服务,推行了“三集中”检验检疫业务改革。新区已经成为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种类最齐全、功能最完整、政策最配套的地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