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环渤海五省市发展的新取向(下)

“十二五”期间环渤海五省市发展的新取向(下)

周立群   王金杰

 

六、区域经济合作被赋予新的内涵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合作领域待拓宽,合作交流亟待培育新的着力点。

各省市的重新定位对区域经济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合作倍受重视和强调,并正在成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各省市对交通、产业、科技、人才等分规划思路普遍放置于区域格局中定位审视,如,不约而同地在规划思路中提出交通、旅游、物流合作。合作、互促、服务、新竞合成为区域共同发展的主题词,而高铁、高速公路体系的完善也为省市间的合作奠定了连接基础。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寻求区域腹地支撑,需要与津冀的合作以实现自身在环境治理、产业升级、服务功能提升的要求,并通过合作整合区域资源、共同治理环境、构造合理产业布局。拥有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山东也将通过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项目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实现区域合作。辽宁省会借助沿海经济带及沈阳经济区的“沿海优势”和“雄厚重化工业基础”所形成的互推机制从整体上推进环渤海与东北地区的合作。

京津冀的新定位和交通设施的畅通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为深入合作开启了道路。北京启动东部新城(顺义、通州)建设拉近了京津城际走廊的距离,两市发展将北京“空港”与天津“海港”联系起来。天津借助滨海新区的开发吸引和集聚北京的科技资源和产业,通过综合改革试验为北京及北方地区提供金融、物流等服务,并扩大其在东北亚的影响。河北依托、服务京津,并主动与京津产业、人才、科技和金融的对接,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从合作主体看,区域间合作已由政府拓展到市场主体,企业、商会、民间组织间跨地区合作日益密切。合作促进了市场的扩展、畅通了要素流动、延长了优势产业链条、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然而,在如何深化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机构,寻求在产业合作、人才合作、科技合作以及加快推进规划布局和政策一体化方面却显不足,仍待寻找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七、各省市“十二五规划”紧贴省情、市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并突出了规划的前瞻性和探索性。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上,着力与“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联系起来,注重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努力将其培育成“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山东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强调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天津以高水平大项目为载体,以增量扩充带动存量调整,实现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双跨越。河北提出在产业集群建设上有突破,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为优化结构赢得空间,并提出每个市规划建设1个或几个工业聚集区,每个县规划建设1个工业聚集区,把工业聚集区建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城区布局规划上,北京明确了四类发展区的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发展新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都市工业和旅游休闲业。天津提出并实施了“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市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的“三个层面联动”战略,形成城乡统筹、多级带动、多点支撑新格局,并以滨海新区“华明模式”为示范,在各区县创建了农村社区、示范工业园和农业产业园“三区协调联动”机制。

在发展路径上,各省市大胆破解“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两难选择”、“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双重难题”。如天津、山东等省市以高水平大项目为载体,以增量扩充带动存量调整发展思路。天津正在探索的动静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在产业园区、再生资源园区、城区多层面推进以水循环、废物利用、海洋利用为代表的中新生态城、“泰达”、“临港”、“华明”等特色各异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河北则以开放带动发展创新,提出,强化开放意识、展示开放胸怀、营造开放环境、搭建开放平台,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

在内生发展动力上,各省市均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突破,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将其与适用性、高技能人才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集聚对接起来。北京提出央企为主力军,民企为生力军,产业技术联盟为集成首都资源、占领产业高端的新探索,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

 

(周立群: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教授

王金杰: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