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军:古代中国人对创意很理解

创意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但是人类对创意并不陌生。正是人类特有的发达大脑,使得创意不断产生,技术不断更新、进步,文明得以发展。因此,对创意的推崇从未终止。古代的哲人看到了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重要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才能生存和发展。古代的哲人又发现一条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地势坤,君子以厚物载德。”厚物载德的精神,可以容纳百川,不断丰富发展自己。这种哲理,就是古代人对创意的深刻理解。无独有偶,最近一本《谁说中国没有创意》的书,作者是一位叫做辛默的印度学者,他在阐述中国创意文化史时说:“《易经》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它对创意的提及。当它假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创意是‘高层次的素质’,只有少数‘自强’的人才能拥有。”这种认识绝非偶然,因为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辉煌成就,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注意。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实际上是对当代中国创意产业作的全面介绍,其中一章梳理了中国古代对创意的意识和实践。


大家都知道,创意产业是人类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产物。其实中国古代对知识经济早有认识。这绝非危言耸听。生活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真宗赵恒,做皇帝做得好不好姑且不论,但是他写了一首诗却流传千古。那就是有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黍。


         安房不用架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你看,赵皇帝把读书,也就是知识的获得,看成是人们可以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赖以遮蔽风雨的房屋、赖以出行的车马这些物质产品的实际来源。也就是说知识是可以产生物质的。如果同意这个看法,我们还可以进而看出,这三段话不正是指向现今社会经济结构里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吗?生产粮食是一产;盖房子是二产;跟随和车马是服务业,三产。继而指出,“颜如玉”并非指讨老婆,实际上是指人的精神享受也可以从读书来获得。其实,精神领域的文化生产,在这首诗里,是对应着一个还不被人认识的“第四产业”呢!可以这样说,全诗的意思,整个就是对知识经济的一种原始的阐述。知识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知识是一种经济资源。多有意思!一千年前古人已经对创意、对创意产业、对知识经济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


最有趣的莫过于在1000年前的宋代,居然就已经有了“创意”这个词。还记得《水浒传》这部描写宋朝故事的小说吧,书中常常提到当时的一种家具——交椅。虽然此书成型于明代,但是许多故事是从宋代传下来的。


交椅名称的由来是一则笔记: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大约在唐以后,人们才把带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在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续与发展,而前者直后背交椅,《三才图会》名之曰“折叠椅”。《鲁班经》中也有记载,但讲的不甚详细,其形象常见于明人书本中,只可惜明制实物,传世不多。


宋陶榖《青异录?逍遥座》;“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绠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跂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这段记录的意思是说:来自游牧民族马上生活习俗的需要设计发明的一种折叠“胡床”,用木腿交叉关节加上带子连接,轻便实用。明皇帝(唐明皇)经常出门行幸,随从们看到皇上登山或野外行动歇息不变,就“创意”发明了这个玩意,当时称为逍遥座。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一项发明,完全符合现代关于发明的基本理念。所以说,公元一千年时的中国古代文献,就已经清清楚楚、明白无误地使用了“创意”这个概念!所以我要说:古代中国人十分理解创意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