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呼唤天津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的春天

2008年底,我们度过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料峭严冬,2009年初,我们期盼着经济全面复苏的春天。就在人们面对出口萎缩、库存增大、市场萧条和大量失业等危机后遗症大伤脑筋之时,文化与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活力和广阔的前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

  创意产业是“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集合”。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与科技创新,二者也是提升该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动力。创意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格局中一种适合于都市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新型、特殊的业态,具有高产业关联性、高附加值性、知识产权性等特点。

  创意产业并非一种新生的产业,而是多种已有行业在整合基础上注入新创意元素后的组合,因此它的范畴是广泛而复杂的,包括设计服务、咨询策划、电信软件、工艺时尚、影视文化、展演出版、休闲娱乐、科研教育等诸多产业类别,涵盖建筑设计、工艺设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博展、商务咨询、科技咨询、旅游休闲、时尚消费、运动休闲等多种行业。

  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国内外大城市正在由制造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创意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和突围意义主要体现在:它能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提供动力和活力,全面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城市功能、放大经济规模,为城市人口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就业机会。

  自1997年英国首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战略以来,该产业正在以汹涌磅礴之势席卷全球,全世界创意产业的产值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而在国内,2004年以来已有二十多个省市的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更是把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已培育了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各富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二、天津发展创意产业的紧迫性

  根据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创意产业报告(2007)》的综合排名,北京和上海现已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中的第一梯队;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天津为第二梯队,天津位于第二梯队之末,居全国重点城市的第8位。2006年天津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84亿元,约占GDP总额的4.2%,而上海2004年则已达到了5.8%,北京2005年达到了10.2%。从行业指标来看,天津创意产业仅设计服务一项跻身全国前三名,其它各类行业均无明显优势。

  显然,天津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极不相称,更与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极不匹配,主要的问题和差距体现在:创意产业的总体规模小,占GDP比重低;集聚园区少,集聚效应尚未形成;产业创新能力低,对外辐射能力弱;人才集聚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政府引导不力,缺乏创意氛围。

  天津若不能迅速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将极有可能错失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三、天津发展创意产业的目标

  天津发展创意产业的目标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民间活力的良性发展模式。政府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推动是创意产业启动的重要力量,其目的是为产业发展营造外部环境,而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于民间创意主体。积极培育市场机制,促进产业创意化和创意产业化,最终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意产业发展机制和社会氛围。

  第二,培育一批独具天津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意行业和创意企业。通过优势产业集群与优势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天津创意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其在创意产业中的总体排名。

  第三,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服务平台,营造规范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灵活多样的产业发展载体。通过平台打造、环境营造和载体建设,为天津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坚实的依托,创造出最适宜创意活力发挥的外部条件,吸引国内外顶尖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向天津集聚。

  第四,经过统计分析和预测,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可确定为:产业年增幅不低于20%,高于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到2010年和2011年分别实现520亿元和650亿元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6.0%和6.3%;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13.2%和13.9%。使之真正成为天津服务业的支柱之一。 (周立群/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