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滨海:思路创新领风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这片昔日盐碱荒滩上,如今正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滨海新区产业已经从当年以一只机(摩托罗拉的BP机)、一碗面(康师傅方便面)为代表形象向空客A320、新一代运载火箭、百万吨乙烯为形象代表华丽转变。如今滨海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具发展活力和国内外资本集中投向的地区之一,而且也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物流和航空货运中心,2010年,滨海新区共完成生产总值5030.11亿元,同比增长25.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3.2亿元,同比增长36.8%,外贸进出口总额586.71亿美元,增长27.7%┈┈。一系列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是滨海新区经济的强有力支撑,是滨海新区各种创新思路的自然体现。
首先,规划先行,好规划是生产力,坏规划是阻碍力,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总体空间发展战略由也有过去的“一主一副”适时调整为“双城双港”,滨海新区由过去只承担产业发展的副城演变为带动天津全域经济发展的主城。在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布局上,则形成了东海港-中服务-南重化-西高新-北生态的产业布局,滨海新区规划的适合调整与与时俱进对于滨海新区的跨越式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强力执行,海新区当初在对规划后的重点部署进行具体执行时,提出了“十大战役”的发展模式,十大战役的先后顺序确立由工作重点及轻重缓急来划分,这样使得新区政府能够集中优势力量投向最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具体的执行形态上,滨海新区特别创造了适应攻坚时期、加快新区开发建设的“战时体制”,即“指挥部+管委会+开发实体 (开发公司) ”三位一体的全新执行模式,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大力推进。
再次,产业支撑,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日益由以前单纯的扩存量向调存量(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与强增量(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方向转变,试图用增量扩大来达到存量调整的目的。与国家产业战略的调整相匹配,滨海新区积极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吸引和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高新纺织、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等为代表的八大优势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并加速聚集,有力地支撑滨海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最后,体制保障,未行政统一前的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生态城、旅游区等9个功能区,还有7个公安分局、5个工商局、6个国税局、5个地税局、6个法院机构和5个检察院等机构。行政区与功能区的相互交叉使得滨海新区各组成单位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发展规划都方面内耗严重,个体的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特征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