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李娟 】
经济学理论大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然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作者认为,宏观经济学的问题是对于同一观测事实却拥有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解释,微观经济学的问题则是远离了观测事实。更为严峻的是,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构建其“微观基础”的方法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误导性的。 宏观经济分析以及其它应用经济学分析所广泛依赖的建立“微观基础”的两大分析工具是:(1)代表人假设及基于代表人的分析;(2)总量生产函数假设及基于总量生产函数的分析。 作者思考的起点是对于代表人假设的质疑。随着思考的深入,作者意识到总量生产函数假设所导致的问题在本质上与代表人假设是类似的。如果说代表人假设相当于假设参与经济的所有个体完全相同的话,则在本质上,总量生产函数假设相当于假设参与经济的所有厂商完全相同。本书阐明,解决代表人假设和总量生产函数问题的关键是:(1)将个体决策的过程融入社会关系的考虑;(2)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加入时间。 对于第(1)点,在传统经济学分析中,个体效用函数以至其决策过程仅仅受到其接受的物质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的影响。换言之,其决策本身只涉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但本质上,这种处理方法只适用于只有一个个体存在的“鲁滨逊”世界。或者说在一个每个个体都完全相同、从而不存在任何交易行为的世界中,这种考虑是成立的。然而,真实的世界中,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确定性的存在,个体的决策行为将不仅仅受到物质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的影响,也将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旦我们放弃代表人分析,在异质个体的世界中个体的决策如果不考虑这种变化将产生具有误导性的结果。 对于第(2)点,传统的新古典分析对于企业直接使用一个生产函数代表之。这样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完全忽略了企业生产本身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尽管针对新古典体系中的生产函数有着各种批评,但还没有从企业生产需要花费时间的角度展开的批判。本书将企业的分析加入时间因素,即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而不是像传统的生产函数那样,将各种生产要素放在一起立即获得产出的做法,是解决包括资本加总、帕西内蒂悖论等剑桥争论所涉及难题的关键所在之一。 明确了以上两点,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架构展开对于异质个体构成的经济以及异质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对此,作者的处理方法是:将构成经济的各个异质个体不再看作一个个体构成的集合,而是看作一个由许多相互关联的个体体构成的社会网络。使用合理的数学架构对该社会网络展开分析,包括在网络环境下个体决策的分析,即可建立我们的模型。 本书所建立的模型,第一个最明显的优点是,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性的、或者说“预设的”前提假设,模型在不存在“刀锋”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同时与多个观测事实相符合。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能够同时与这几个观测事实相符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模型是一个较之新古典体系更好的分析工具。我们模型的第二个优点是,可以完全不需要借助代表人、总量生产函数等分析工具,从而不存在借助这两种分析工具所导致的逻辑悖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剑桥争论逐渐淡出了学术领域,新一代的学者逐渐不再提及甚至不再知道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这是因为,新古典框架本身在实证的意义上做的还不错,在更好的新工具出现之前,放弃旧工具是不明智的。而我们的工作,在实证的意义上,或者说在解释观测事实的意义上,较之已有模型能够做得更好,同时又可以避免新剑桥学派所批评的那些问题,可以认为我们的框架构成了剑桥争论的解,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古典框架在存在逻辑悖论的情况下还能够“打中”观测。 在本书中,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新的、更合理的微观基础。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框架将完全解决由代表人分析和总量生产函数假设所导致的缺陷和问题。因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本书的框架实际上提供了剑桥资本争论的一个解。希望通过这一新框架所开辟的新的研究思路,能够为解决经济学领域的诸多令人不满意的问题提供可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