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维民:深化体制转型、打好文化攻坚战

转自《南开大学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不容否认的是,由于中国转型方式的特殊性,我们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需要解决。例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不谐调日益凸显。只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社会和谐的强大思想保证,才能使中国从一个经济大国变成一个经济强国,这就要求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此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历史性平台。

《决定》发表的重要意义

《决定》的发表是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必然举措。“十二五”规划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战略措施对未来5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战略构想。未来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不仅面临着如何巩固经济大国的地位,也面临着如何从一个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的问题。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任务。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解决这一重大任务的关键环节。

《决定》的发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诉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会不断进行调整,必然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要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得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决定》的发表是国家治理模式转变的必然反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到国家治理模式的顺利转变和政策制度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我国在文化开放格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壮大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因此《决定》的发表成为国家治理模式转变的必然反映,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决定》的发表是在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匹配发展的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落实《决定》的具体举措

搞好科学研究,争做文化传播的排头兵。在科学研究方面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使科学研究服务于了解市场、传承文明、理论创新、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使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搞好学科建设,提高南开大学经济学的影响力。提高学科引导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并且加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度。在组织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群众,发挥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学科建设方面,培养高素质基础理论研究师资队伍。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不同的科研项目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不同的科研学科积极创新。同时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基础,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建设中的研究和建设基础工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的大力发展,使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南开大学经济学的影响力。

搞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文化传播者。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在道德、诚信领域的教育,防止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现象的出现。通过文化教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巩固社会成员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力度,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学习,努力培养新一代合格的文化传播者,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