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同顺:特定时期的用工短缺不必大惊小怪

来源: 城市快报  发稿时间: 2011-02-14 10:44


  2004年,用工荒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2005年已波及武汉等内陆城市,2009年以来则向全国蔓延……

  过去用工荒主要集中在春节时期,现在很多地方的用工荒是常年性的;过去用工荒主要缺的是技术工,现在大量缺少的是普通工。

  春节刚过,用工荒引发的劳动力争夺战如火如荼,有报道称,已有企业到车站农民工。211日本市节后首场外来务工者专场招聘会上,不少用工单位发现,即便给农民工涨薪水,想让他们进城干活也不是件容易事了。

  本市遭遇用工荒了吗?这种农民工短缺局面是长期的吗?它将对经济乃至社会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出路在何方?近日,本报专访多方专家,针对用工荒支招。

  用工荒到何地步?

  用工荒是暂时的不必大惊小怪

  程同顺:南开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在特定时期,一些企业、工种出现用工短缺,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比之就业岗位,农民工在整体数量上并不短缺,不会出现长期、普遍的用工荒。而暂时的用工荒也没有对国民经济造成太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正规大企业很少闹用工荒

  陶树忠:市外来务工就业服务中心主任

  正规的大企业很少闹用工荒,这是由于大企业提供了较优厚的福利保障,不但支付合理的报酬,还提供食宿、培训、晋升等很多机会,这些都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十分看重的。天津部分企业存在招工难是季节性的招工难。很多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的稳定性差。

  农民工的身份要改吗?

  农民工进城短期内不现实

程同顺:南开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对于让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农村与城市户口对接的说法,程同顺无法认同。在城市生活最主要的是解决住房问题,试问哪个城市有能力解决农民工住房呢?

  对地方政府而言,控制房价,降低生活成本,也许是留住农民工的一个值得考虑的办法,但这恐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必须让农民工融入城市

  徐增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期研究农民工问题

  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才是解决用工荒的根本之举。

  让新生代农民工回到农村是一厢情愿,他们不想回,也回不去。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外出的经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他们发出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声。

  而且他们也很难做到再回农村。他们没有多少农业生产经历,也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他们才是真正的边缘人,这样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必须让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一组来自农民工的调查数据

  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近2.3亿农民工,其中1.45亿到城市打工。

  截至2009年底,农民工平均工资仅1417元,农民工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8.5小时。

  据2010年的一份数据显示,1980年后出生的农民工已近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近60%

  专家支招

涨薪,

  已经不好使了

  给农民工涨薪,是本市不少企业留人的硬招,但在节后的首场农民工招聘会上,这招显然并不好使了。老一辈农民工打工动机单纯——赚钱,他们关心的是薪酬。新生代农民工则由于自身特点和城市消费文化的强烈刺激,往往追求较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徐增阳表示,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增高,对工作更挑剔脏、苦、累的工作不愿做,没前途的工作不愿做,因此,单纯的涨薪,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已经不够。同时,程同顺也表示,大规模的涨薪是企业所无法承受的,这意味着将增加大量的工资成本。

  留心,

  考验管理智慧

  企业应学会反省。程同顺表示,用工荒这一概念本身就是针对用工企业而言的,因此,除去政府部门做好用工双方的协调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以及监督用工企业保障农民工权益外,企业应加强理性管理,在交通、合同等方面做好用工衔接。

  比如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对农民工而言更有衣锦还乡的意味。因此,想改变农民工春节期间的返乡潮是徒劳的,关键是如何让农民工节后尽快返城工作。企业与农民工可签订1-2年的长期用工合同,约定返城工作时间等,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条件下,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企业的生产条件,创造温馨的工作环境,让农民工在企业有的感觉,有归属感,也许不是件难事,这比拼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智慧。

  企业留人措施借鉴

  部分企业通过包送长途客车、预订火车票等方式接送农民工,是缓解用工荒的未雨绸缪之举。

本市某西餐连锁店除了为员工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福利和住宿条件外,还为每个员工过生日,使大家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怀。同时,公司的各种培训很多,公司会针对每个员工的目标列出具体的培训日程和内容。通过长期培训等形式,员工不光挣到了钱,还学到各种生存技能和做人的道理,很多人更是从普通员工走上了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