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村官”调研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综合实力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支撑。党中央于2008年初开始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010年6月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列入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天津市自2008年选聘首批大学生“村官”以来,累计安排96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其中2008年选聘122名,2009年选聘440名,2010年选聘400名,他们分布在天津12个涉农区县。
南开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组于2010年5月下旬至9月,对天津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向全市大学生“村官”发放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75份,选取了东丽区、西青区、静海县三个区县135名“村官”和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并对几十名村民作了入户访谈。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2008年选聘的占2.43%,2009年选聘的占49.04%,2010年选聘的占47.83%,其中男性占40.17%,女性占59.83%。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效果
“村官”政策实施以来,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实施原籍生政策和岗前培训,促使“村官”尽快融入农村
选拔大学生回原籍担任“村官”,是天津市“村官”政策的一大亮点。原籍生“村官”由于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乡风民俗比较了解,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更有利于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及工作环境,迅速进入角色,尽快发挥作用。调查显示,在575份有效问卷中,原籍生有423人,占到样本总体的73.6%,构成天津市大学生“村官”的主体。以原籍生为主的“村官”中,有86.78%“村官”认为与当地村“两委”成员合作融洽,75.65%的“村官”认为与当地村民和睦相处。
针对非原籍生不熟悉工作环境的特点,政府组织进行多种培训,促进新任职“村官”快速进入角色,在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同时,为现代化农村建设服务。
2.政府管理人性化,“村官”政策获得大学生好评
天津市“村官”政策注重对大学生人性化管理。天津市委为了让“村官”能够在农村基层安心工作生活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如建立乡镇领导与村“两委”负责人“双帮带“制度、每月定期举行领导与“村官”之间的座谈会,并为“村官”配备完善的生活和办公设施等。同时,乡镇领导定期针对“村官”进行的考核工作合理、细致、公平,得到“村官”的赞同。
调查还发现,“村官”待遇与应届毕业生相比较为优厚,99.14%“村官”对政府帮其缴纳“四险一金”表示满意。93.56%的“村官”感到自己的工作生活比较满意,83.65%卸任“村官”认为村官经历是愉快的。这表明,天津市“村官”政策获得大学生的好评。
3.改善农村干部队伍面貌,推进村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村官”是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村官”的工作热情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面貌。许多村干部反映,原先自己对电脑知识一窍不通,而大学生“村官”对现代化的操作方式较为娴熟,极大提高了村内的工作效率。如东丽区南于堡村“村官”迟峻为所在村以及附近村的村“两委”建立了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络,向村干部普及电脑知识,大大提高了村干部行政效率。。
4.政策结合实际,稳中有进
政府综合考虑本地各方面建设特征,稳定“村官”群体规模,并提出“七条出路”政策,保证“村官”政策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天津市选聘“村官”队伍时,注重根据本地特征调节“村官”群体规模和原籍生与非原籍生比例,扩大原籍生的招考、缩小非原籍生的录用。“村官”除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外,还需要拥有与村民的快速沟通能力。原籍生相对非原籍生而言,在与村民沟通方面拥有先天优势。(见表1)
表1 天津市2008年-2010年“村官”选聘情况
|
原籍生 |
非原籍生 |
共计 |
2008年 |
22名 |
100名 |
122名 |
2009年 |
220名 |
220名 |
440名 |
2010年 |
240名 |
160名 |
400名 |
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为卸任大学生“村官”研究制定了七条政策措施,引导“村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可能,理性选择流动发展方向,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七条出路政策的具体措施有:1)留村续聘任职;2)参加党政机关公务员招考;3)参加选调生招考;4)进入事业单位工作;5)继续深造学习;6)扶持自主创业;7)引导另行择业。
市委组织部和市各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引导聘任期满大学生“村官”实现有序流动。在各区县和各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天津市大学生“村官”经过双向选择、公开竞争、择优选拔、自主择业,实现了合理流动。
5. 搭建平台,“村官”自身能力、素质得到历练
两年的农村基层锻炼,是知识和能力一个重要的提升和历练。调查显示,77.22%的“村官”每周走访村民至少一次,“村官”实践对国情、乡情、民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较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磨练了“村官”的意志品质,81.91%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农村较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助于使自己更加理性地面对今后的职业规划。农村基层工作的极琐碎和复杂让“村官”在基层磨练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能力。81.0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另有17.57%的“村官”认为有所提高。
6. 拓宽大学生实习渠道,缓解了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工作经历,企业不愿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村官”政策通过政府准雇佣行为为没有工作经验的优秀毕业生提供实习锻炼平台。“村官”政策尤其原籍生政策无疑缓解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为人才培养和个人职业发展拓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