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华明示范镇“三区联动”调研报告
张 贵 韩彦清
一、对天津市城市化的总体判断
天津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60.18%上升到了2009年的61.08%(见表1)。
表1 天津市城乡人口对比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城镇人口比例(%) |
60.18 |
60.51 |
60.72 |
61.08 |
农村人口比例(%) |
39.82 |
39.49 |
39.28 |
38.92 |
资料来源:《2010天津市统计年鉴》。
图1天津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对比 资料来源:《2010天津市统计年鉴》
二、华明“三区联动”的实质是经济要素在空间重组
华明示范镇“三区联动”的重点是以宅基地换房为基础,按照“农民居住进社区,工业生产进园区,农业生产在园区”的发展思路,推进“三区联动”统筹发展的创新实践,其实质是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与组合。在这个重组过程中,要素的每一次流动都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空间布局,区域内的物质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经过4年建设,华明镇基本形成了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 “三区联动”、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其中,以居住社区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农业园区为基础,以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为特征,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宗旨,推动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联动、和谐发展。
1、小城镇建设是龙头
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优先发展小城镇,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因为,小城镇作为农民参与和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平台,是农民转移和就业的重要承载空间。小城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组织基点和农村第三产业的集散地,将成为乡村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发挥着节约土地、改造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地区自下而上城市化的作用,小城镇既是带动和扩大农村市场的桥头堡,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心。
2、居住社区建设是依托
居住社区主要为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城市社区和行政区划。华明镇的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提供居住功能的居民聚居区,而是一种生活形态,包含着交流、创业、文化、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华明镇农民通过宅基地换房进入社区,为后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盘活资金和生活配套服务,成为工业园和农业园稳定的大后方。居住社区为农民提供交通通讯,教育、科研、试验、推广、普及和技术咨询,以及医疗、卫生保健、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公益事业。
3、示范工业园区建设是支撑
实践表明,华明镇示范工业园区为居住社区和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是小城镇发展的推动力,既可以解决部分华明居民的就业问题,又可以消费农业园区的部分产品。工业园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走新型工业园区之路,为此,园区应提高准入“门槛”,瞄准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目前,中国兵器一机集团、中国北车集团、海特集团、山东鲁电集团等一批高质高端高新的好项目大项目纷至沓来,已签约48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80亿元左右,这为工业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农业产业园区是基础
农业产业园区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农业园区拓展了工业园区和居住社区发展的重要空间。华明镇对原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建设了2126.7亩的农业产业园区,预计项目建成后,园区平均每亩土地毛收入可达1.6万元,纯收入超过1万元,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500人以上。农业产业园区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在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产业化立园、工厂化建园”,大力推进农业种植工厂化,产品加工工业化,生产基地园区化,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新体制、拓展农业产业新功能、增创农业产业新优势。
本课题运用logistic方程的参数估计法对三区联动过程中要素流动的系统协同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判断,结果显示,华明示范镇“三区联动”整体效果呈现S型曲线。2006年是华明镇城镇化的一个拐点,2006~2008年“三区联动”加快发展;到2008年又达到一个新拐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呈现自我扩张状态,从局部“渐变”向系统“突变”过渡。同时内部结构也面临着产业大调整。
三、城镇化进程中应解决好的五个问题
1、把握好政府作用的尺度和适度,推进“自组织良性循环”
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三区联动”起始阶段。但政府是城镇化主导而非主体,其主体仍然是农民和参与这一过程的企业。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高低、参与方式、深度和广度决定城镇化是否可顺利实现。这就需要防止政府过渡介入而被“套牢”,特别是大量行政性投资,要选择好退出通道;应加强驻园区企业之间关联、配套能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三区”建设,积极发挥市场机制,推进“三区联动”的“自组织”良性循环。
2、大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宅基地换房”促进存量土地流转,但是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还需建立有效率的激励与约束集约用地的机制,从而使用地者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具有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粗放用地行为向集约用地行为转化。集约使用土地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宣传引导,而是增加必要地土地使用的成本的压力,提高园区进入门槛,增加投资强度,建造多层厂房等,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关注园区内企业之间、企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克服目前园区企业间“集而不群”的现象,提高企业间技术关联度和外部规模经济。
3、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夯实农民发展权益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为农民奠定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的“四金”基础,实现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保证家庭有稳定持续的收入,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增收和家庭财产持续增长机制。一是应面向全市企业推介、输送劳动力;二是安排由政府支付工资的公益性岗位;三是从事相关农业劳动;四是在示范工业园区就业;五是鼓励和支持从事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六是加强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4、创新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在处理宅基地换房后的集体资产过程中,各地较多采用对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做法来处理集体财产。这涉及到村集体资产如何进行评估、核实、股权设置种类及股值大小、股权的性质及如何量化分配、股份分红与现行的福利分配如何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应适时的探索试验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交易,培育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宅基地市场。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复垦的投资主体可以逐渐多样化,相应地土地收益也可以在农民、集体、投资者以及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应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组建投资建设公司,探索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小城镇建设,同样,积极引入多方战略投资主体,尝试多种渠道开展工业、农业和商业园区建设。
5、推广小城镇建设模式需要根据其依存条件作好顶层设计
“三区联动”模式的推进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位于大城市郊区、农民消费能力接近城市水平、土地集约化升值空间较大。依据这些条件要做好“三区联动”模式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优先发展、产权分配、要素重组、优势发展、激励机制、投融资、宅基地换房、公共品供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社区人性化管理、农业一体化经营、工业园区化运作的推广思路,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挥“三区联动”模式最大的效用。
【张 贵: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
韩彦清: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