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企进出看中国投资环境的变与不变

2010-03-2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3月25日电(记者 张泽伟)25日,美国安利公司将其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店铺迁至繁华地段,新店铺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三倍。

    在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几乎每天都有外资企业像安利一样增资扩能。而在整个中国,这种行为更是不计其数。

    但在此前几天,美国的另一家公司谷歌,却因难以适应中国的法规而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外商进入或退出中国市场,是很正常的现象。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德荫认为,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做出投资选择。

    黄德荫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他说他接触的多数外企都确信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成长最迅速的市场,毕竟退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外商对进入中国依然趋之若鹜。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24亿美元,增长4.86%。

    安利公司自1992年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197个城市拥有237家店铺,2009年的经营业绩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安利正在中国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今年我们计划将店铺数增加到252个。黄德荫说。

    然而,安利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1998年4月21日,因为非法传销泛滥,中国下达传销禁令,安利被迫停业。之后两个月中,安利平均每天退货额达100多万元,月亏损约1000万元。

    所幸的是,安利当时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一走了之。我们挺了过来。黄德荫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一方面我们全力配合中国打击非法传销的行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断与中国政府沟通,寻求新的出路。

    最终,中国在2个月后出台了新的法规,安利公司选择了店铺+雇佣销售员的经营模式,在中国重获新生。

    “昨天的安利值得今天的谷歌反思。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薄文广说。他认为,遵守当地的法规、适应当地的环境,是外资企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前提。

    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如此,中国企业去国外投资亦是如此。

    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强说,他所在的公司在埃及投建工业园区,很多中国企业入驻园区,雇佣了不少当地女工。由于订单多,需要工人们夜里加班。但这在埃及是不被允许的。

    “埃及是穆斯林国家,这里有女性不能在外过夜的风俗习惯。杨志强说,为此,公司只能另想他法:尽可能让中方员工夜里加班,或者尽可能多招男工。

    “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在很多方面是需要适应的,尤其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文精神等。杨志强说。

    跟随安利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对中国的变化熟稔在心的黄德荫,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整体上不可改变:首先,中国已推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改变,对外资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其次,中国的市场容量之大的事实不会改变。

    “也有些变化是真实存在的。薄文广说。他认为,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变化,确实在一些微观层面对引资政策做了调整,如,在一定时期会对急需重点发展的产业、区域,在引资上给予鼓励和倾斜。

    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到中国投资的外商也体验到了一些变化。如,中国对外商投资减少了审批事项,调整和简化了审批内容,审批流程更加标准化,使外商投资更便利。

    当然,以往用市场换技术而给予外企的所谓超国民待遇也会不复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外资企业投资难度较大,会产生一些附加的制度性成本,故而,中国在那个历史阶段不得不为其提供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和商业环境。

    薄文广说,当中国本土的企业与外资企业面对的是同样的政策环境时,其竞争力会更多地体现出来。而一些不堪竞争的外企,会很必然地退出中国市场。但这种退出,并不意味着中国投资环境的大的变化甚至是恶化。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