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跨入新阶段(下)

     区域合作转向整体协调 产业协作激发内生动力
    “的突破开始拉动的协调增长。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的差距,不在于中心的发展程度,而在于环渤海区域城市和产业的协作。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共享共赢、共同起飞的态势正在形成。
   
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秘书长庞金华表示,环渤海区域合作正在由单一的商贸合作向产业投资和专业功能区开发合作转化;由单纯的人才交流向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对接转化;由单一经济合作向经济和社会全方位合作转化。
   
产业投资和开发合作方面,青岛欧美投资集团在呼和浩特市投资29亿元,建设生物发酵工业园。包头科达高新技术公司在威海市投资10亿元,建设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太原重工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20亿元,建设重型装备制造临港基地。天津鑫茂集团在丹东市投资兴建2万平方米电子工业园。特别是,环渤海政府间第一个联合兴建的开发区——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由山东省德州市和天津市红桥区共同开发、联合建设,园区总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功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新模式,开启了中国两大经济区域深度合作的新进程。
   
金融业融合发展方面,天津股权交易所与淄博市共同发起设立了淄博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为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渤海银行、天津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锦州银行、齐鲁银行、威海商业银行、河北银行等先后在区域内互设分支机构,促进了区域金融资源共享。
   
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各服务职能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天津港已在环渤海区域内的北京、石家庄、包头、德州、邯郸、沈阳、淄博等市先后建立了16个内陆无水港。天津口岸海关积极为广大内陆企业打造近在咫尺的出海口,与石家庄、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全国20多个海关合作开办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合作业务。
   
周立群表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由单点转向城市群或省区结网”“链带发展发展方式由大项目、大产业集聚向大生产网络、大市场网络的构建转变。产业集群、产业链、城市圈、经济带等新概念突显。
    河北廊坊最南端的大城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在环渤海区域融合发展的大势下,他们依托仅距离55公里天津的优势,打起了全面对接天津的口号,建立了10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大城县现代制造业工业园副主任孙炳章说,这里与廊坊传统的钢铁、石化产业工业不同,而是引进天津的战略投资商,按照天津重要企业的方向,把产业聚集在机械、医药、电子、装备、新能源、新型建材等现代制造业,在天津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下发展各种补链配套产业。
   
在相互合作中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赢共享、共同发展正在成为环渤海省市合作的共识。合作不再是一种姿态,而日益成为各省市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来自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的统计显示,联席会累计促成各成员市间合作项目12000多个,合作金额超过4100亿元。

城市群破解联城之难 区域合作领域继续深化
    在京津合作加快的带动下,环渤海地区则正破解联城之难,尽快解决城市离散问题,加速形成功能分工明确、产业体系互补的骨干城市群;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合作。
   
区域协作,交通先行。以京津为例,目前,在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特大城市之间,五条交通大动脉,正在架起一道道速度的彩虹”——京津城际铁路、京津高速公路、津蓟高速延长线、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正线,京津之间真正迎来了高速交通时代。多功能、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的快速高效交通网,对促进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城效益也将更加显现。
   
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天津市共接待北京游客73.26万人次,约占北京人口总量的4%,同比增长20.3%,京津半小时旅游圈以及京津旅游一体化已经初步形成。
   
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正在积极推动环渤海交通合作,积极推进物流网络建设。加快津保、京张、京唐城际铁路和京石、京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推进省市陆路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
   
交通便利,促进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区域协作的加深。目前,环渤海各省区市通过提升会展经济,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品牌展会,如:津洽会”“融博会”“达沃斯论坛”“东北亚国际商务节”“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威海国际人居节”“潍坊市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沈阳市国际制造业博览会等。
   
在产业层面,环渤海地区正在积极培育和完善商会、行会等民间经济组织,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商会,组织同行业重点企业联合协作。环渤海区域先后建立了企业、人才、房地产、节能、旅游、信息、媒体、医院管理等16家区域合作组织,整合了优势资源,推动了区域合作向专业领域深度发展。
    “
随着产业布局调整、项目合作、企业交流深化,环渤海区域之间社会、文化交流更加通畅。环渤海区域合作继续深化,由单一经济合作向经济和社会全方位合作转化,为环渤海地区新时期的腾飞排除了障碍。周立群教授说。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环渤海区域作为中国经济迅速成长的新的引擎,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致力于以绿色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环渤海区域合作方向更加明确,道路更加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