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勤勉育人 经世济用

喜迎第八次党代会:先进风采

 

南开大学校报记者 张 剑

 


  他勤勉育人,桃李天下,是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他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是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他勇于创新,脚踏实地,是师生拥护的党员干部。
  他在经济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令学界瞩目:出版著作8部,在《经济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主持着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
  他就是已在南开园里度过了20多个春秋的周立群教授。
  一个梦,让我思考怎样为他们换一张永不过时的毕业证
  在动荡的年代里,周立群经历过上山下乡,当过工人,后来还在党校教过书。他说,坎坷和曲折是自己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些磨砺赋予了自己丰富的阅历、平和的心态和坚毅的性格,令日后的求学生涯受益匪浅。

  大学毕业后,周立群在青岛轻工局党校做过几年教师。1985年,他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说,之所以选择留在南开,是因为这里严谨、活跃的氛围和扎实、厚重的学风。
  如今的周立群已是一名教龄20多年的老教师,多年来一个关于自己学生的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我梦见一个我教过的学生,毕业很多年后却拿着毕业证书回学校来,还对我抱怨说,那就是一张过了时的纸,他们根本不能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周立群讲述着。
  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东西,创造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他们用几年所学换取一张真正永不过时的毕业证?周立群思考,怎样才算为学生作长远打算,怎样才算培养了对社会发展切实有用的人。
  多年来,周立群一直在关注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新环境下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战略思考》、《中国经济类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历史发展》、《高等教育布局层次化与结构化的战略思考》……出于对教育的关心和热爱,周立群特地赴国内外十余所知名高校考察,紧紧追踪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在《人民日报内参》、《中国高等教育》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
  必须走出象牙塔,面向实际,才能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
  在周立群看来,经济学研究必须脚踏实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谙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应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经济学研究走出象牙塔,面向实际,才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周立群说。

  20世纪90年代初,周立群将学术研究的入口定为当时引发热议的国有企业改革。他独立完成了30万字的《国有财产组织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财产权理论并借鉴现代产权经济学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国家所有制财产组织关系,率先提出了对国有财产组织进行本体性重构的构想,在学界和企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99年,该成果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三农问题愈发凸显。周立群认为,契约关系不稳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他立刻将目光转向农村经济组织研究,实地考察了山东、内蒙、贵州等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演变过程,深入分析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契约关系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体制创新思路。
  我的心愿,是让南开成为最高端的政府智库
  周立群于1997年起担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一职,主持经济学科的建设工作。其间,他先后主持了经济学“211工程项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项目论证和建设、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和建设、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建设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等工作。

  至2003年,经济学院已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两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这一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中位居前列。
  2008年,周立群出任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在他的带领下,研究院围绕新区建设乃至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承担了一批重要的软课题。由他主持和组织的科研团队,整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在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企业改革研究天津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和咨询报告。
  周立群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让南开经济学科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的高端智囊团,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学术交流基地。他知道,要实现这个心愿任重道远,但他与众多的南开人一样,坦然自信,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