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课题组: 未来粮食安全将面临三大挑战(上)

中广网天津719日消息(记者陈庆滨通讯员张剑) 近一个时期,国内外粮食价格不断攀升。20101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升至214.7点,再创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后的历史新高。我国粮食价格比去年上涨11.8%,成为提高物价指数的主要推动力。

国际粮价的高升引发各方关注。我国粮食的供需状况到底如何?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路在何方?南开大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组刚刚完成的调研报告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需求刚性增长、增产瓶颈制约和国际贸易劣势的三大挑战。

报告指出,需求刚性增长、增产瓶颈制约和国际贸易劣势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三大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在保持相关政策连续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粮食供求,即将面临潜在危机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2010年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

课题组分析,我国粮食需求在较长时期内将保持增长态势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口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

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蛋奶消费显著增加,这使我国的总体粮食需求进一步增长。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得更快。

然而与此同时,粮食增产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北方冬麦区遭遇冬春连旱,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下降。课题组不无忧虑地指出:在粮食连续7年增产后,盲目乐观情绪有所滋长,对保持粮食继续增产的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

报告分析,制约我国粮食供给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越来越少的耕地、水资源的短缺、老龄化严重的劳动力,以及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经营方式等。

课题组首席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段文斌指出:我国农业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客观上形成了耕地细碎化的局面。这种经营方式需要辅之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然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因此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