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11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6.5%,这其中,食品价格仍然是CPI高涨的主要推手,同比上涨14.8%,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
一边是中国内地7月CPI创下37个月新高;一边是欧主权债务危机和美欧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这样的全球经济格局,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下一步将采取何种财政与货币政策应对?在欧洲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下,中国的紧缩措施有没有放缓的空间?央行是否会更趋谨慎?
市场期盼拐点到来
针对7月的CPI数据,专家们预测,国内CPI可能已近周期上涨的顶峰。统计数据显示,最近几星期主要食品价格已趋稳,未来回落可待;加上猪肉价格升幅开始放缓,核心通胀程度有所减轻,这反映出最近一段时间执行的一系列紧缩措施初显效应。
此前多位专家预测,7月CPI数据极有可能出现拐点。然而根据9日公布的数据,7月CPI持续走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蔡琛认为,这样的数据还是可以接受、在可承受范围内的,但会对市场信心产生不利影响。
但多位专家对下半年的CPI走势保持乐观。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食品市场的自我调整,从长期来看物价将逐步趋于稳定。目前,CPI上涨势头已被遏制是可以肯定的,快速上涨的趋势基本上告一段落。
同时,世界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发布研究报告指出,7月CPI已近周期顶峰,除了核心通胀程度有所减轻外,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调整亦将逐步渗透到低端产品。同时,人民币兑美元进一步升值,令食品及进口商品价格于未来几个月走低。因此,CPI于年底前将会回落。
央行加息或趋谨慎
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节奏是“一月一提准”和“隔月一加息”,这使得一些市场机构纷纷预测8月加息在即。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抗通胀依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8月加息的可能性很大。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发表文章,公开支持中国上提存款利率从而起到彻底告别负利率的效果。这是否是央行准备进一步上提存款利率的暗示?
除了加息是否还有别的举措来稳定物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温桂芳认为,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还有增加供给,供给充足是物价稳定的有效保证。有专家分析认为,没有从根本上找到物价上涨的源头是主要原因。对此,温桂芳认为,政策的贯彻、执行以致显现效果是需要时间的,比如猪肉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
针对年内央行是否加息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认为,从目前形势来看,加息空间不大。因为当前通胀是由货币超发等因素长期积累造成的,货币累积“传递”到今天的物价,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所以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抑制通胀的目标,而抑制通胀是否如期实现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然而,相比较量化紧缩政策,价格调控的行政手段则更为公平。总之,无论从哪方面看,通胀都是中国未来要面临的长期压力。
下半年经济预计呈平稳放缓势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比6月回落1.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预测,中国经济尽管有下行风险,但短期内问题不大,“硬着陆”的可能性也很小,三季度经济依然会保持9%的水平。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系主任王立勇认为,目前GDP增长在9%左右,这种状况也不是很糟糕,因为经济必定有一个潜在的增长空间,在潜在增长率的上下浮动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