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通过翻译准确传播“国家关键话语”(上)

2011830  来源:《光明日报》

当代中国的“国家关键话语”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很多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原创的“关键词”,如“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才是硬道理”、“自主创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新词汇如果对外表达不畅,我们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就难以被世界理解,我们的文化和政治就传播不出去——

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译者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精通外国文化。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讲,翻译本身既是语言的沟通,又是文化的沟通。我们在对外传播的时候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国内表达得很清楚的话,翻译成正确的外语,但外国人依然很难听得明白,其中的原因正是在于文化的障碍。

文化的障碍来源于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等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本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形式或特产,在翻译时如果过多地依赖于简单类比的方式,只是将对方语言中类似的名称加上一个定语,则往往造成文化含义的缺位或意义传达的失真,坚持把自己的文化“特产”拿去附会外国的产品,无异于自我贬低,甚至毁坏自己的艺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有馒头,而外国有面包,如果在翻译的时候仅仅进行简单的类比,将馒头翻译成“中国的面包”或“蒸熟的面包”(steamed bread),外国人由之可能会联想到这是指一种特殊的面包,而想不到中国的用蒸笼蒸出来的馒头上去。因此,与其译为“steamed bread,还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另一个因为类比的翻译方式而将“中国特产”变成“外国货”的例子是,将京剧译成“北京歌剧”(Peking Opera)。多年前中国在巴黎举办“中国文化周”的时候,在那里举办了几场专题报告,包括“中国人眼中的法国”、“中国的建筑”、“中国的京剧”等主题,后来有的法国人说,如果不经解释,他们会将“Peking Opera”理解为北京表演的《茶花女》、《卡门》或《图兰朵》等西洋歌剧。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不如索性按其读音译为“JINGJU”。此外,我们对相声的英文翻译也是如此,将“相声”翻译成“Cross Talk,不仅不能将这种艺术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甚至还存在被误解的风险——“Cross Talk”还有打电话“串音”的意思!

在这一方面,日本对其特有的艺术形式的翻译方式就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独有的艺术形式“歌舞伎”,日文的发音是“Ka-bu-ki,其英文翻译是“Kabuki”。日本还有一种口头艺术叫“漫才”,日本人也按其读音英译为“Manzai”。当外国人听到“Kabuki”或“Manzai”的时候,不会因为联想而产生误解,会直接地知道,“哦,是日本文化!

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有新的“国家关键话语”产生。越是社会变革快的国家,越有大量的重要词汇不断涌现。“国家关键话语”是对外说明中国的关键。在对外表达的时候,这些关键话语的翻译尤其重要。

以“自主创新”这个词为例,当下我们对“自主创新”的多种翻译都与中文原意不甚贴切,不同的译者将“自主创新”译成“independent innovation(独立创新)或“indigenous innovation(本土创新)或“self-innovation(自我创新),就理解得各有侧重。美国一位研究中国的教授提出,independent innovation意味着不与外国人合作的创新,而现代的科技创新是需要国际合作的。2010,美国国会甚至以中国实行自主创新政策影响了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由,要求中国修改这项政策。事实上,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人进行自主创新,这一政策其实包含了欢迎和谋求与外国合作的内容。而事实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拒绝以各种形式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