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震后的产业转型与海外转移(下)

二、海外转移成企业战略重构的显著特征

1. 日企积极应对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方向

面对供电形势紧张、核事故处理不畅、国内消费长远形势低迷,日本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重构战略发展框架。

63,夏普公司宣布对液晶事业实施彻底改革,基本方针是“全面转向高增长性领域”。生产大型液晶面板的龟山第一和第二工厂将转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中小型液晶、超大型电视、电子显示板、电子黑板的60英寸以上液晶面板。日前,龟山第一工厂的大型液晶生产设备已卖给中国南京熊猫电子公司,确立了第六代连续晶粒硅生产线;龟山第二工厂则转向第八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位于大阪的工厂则以第十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为主。

617丰田宣布进行组织改革,重点是技术开发领域。为了适应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丰田强化了IT部门,将信息事业本部与信息系统本部合并为IT本部。同时将商品开发本部更名为制品企划本部,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三大开发中心体制,重新整合了自身开发能力。

71,东芝公司宣布重组旗下所有存储相关事业,归结为一家子公司管理。东芝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统领其HDDSSD以及NAND等各种存储介质相关事业。其目标是通过重组来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整体研发能力。

同时,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也开始出现。东芝与索尼公司正在探讨统一双方中小型液晶面板事业。如果两家公司合并该事业的话,将超过夏普公司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小型液晶面板生产商。

2. 企业纷纷战略重构,海外转移呈显著特征

2010年夏季开始日本制造型企业向海外转移的速度已明显趋强,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新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地震后是否会加速向海外转移生产”回答中,肯定答复的企业已占到69%

经济产业省《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度日本制造业的海外总生产比例为17.2%,跨国企业海外生产比例为30.7%。根据不同产业来看,食品、木材、造纸、石油煤炭、金属制品等仅为不到5%,相反,机械比例较高,特别是信息通信机械为26.1%、运输机械为39.3%。大型企业的海外组装生产活动已占到相当大比例,如本田为72.9%、日产为71.6%、铃木为61.5%、丰田为55.9%,本田、日产以及铃木的海外生产均已过半。

在日本企业制定的新战略中,重新布局生产基地,特别是向海外转移成为鲜明特征。623日铃木公司会长铃木修表示将实施工厂分散化战略,将聚集在浜松市附近的工厂分解外迁。419日,森精机公司宣布与中国沈阳机床和德国DMG三家合资在中国建立新工厂;517,神户制钢公司宣布投资无锡压缩机公司,扩大中国市场;530,日立医疗公司宣布将向中国投资30亿日元建设医疗器械工厂;616,新日铁公司宣布向泰国投资3亿美元,在当地建厂生产钢板工厂;617,马自达宣布将向墨西哥投资5亿美元建厂,产能为14万台;623,日立化成公司宣布向中国投资5亿日元,在烟台建立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生产基地。

3. 为避免国内产业空洞化,政府力阻日企海外转移

面对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加速的趋势,日本政府极力阻止这种倾向,以避免其国内产业空洞化的加剧。62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决定,将对企业零部件分散化生产提供补助金、节电企业降低电费价格等措施,试图从供应链和电力需求的领域采取措施,以阻止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

但从长期来看,日本政府试图阻止企业海外转移的意图将是很难实现的。首先,少子老龄化问题已严重困扰着日本的发展,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财政人口”的增加,这种结构性矛盾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消费低迷、财政压力增大等。其次,日本国内商务环境缺少竞争力的问题,“企业选择政府”的趋势非常明显,日本国内企业的实际法人税高达41%,不仅高于新兴工业国家,也普遍高于欧洲国家,各种规制也限制了外国企业投资日本。第三,此次地震所暴露出来的基础设施问题,其中,电力供给成为最严重的问题,而且,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事故处理也是非常严峻的课题。

4. 海外转移加速,但技术转移仍属传统模式

尽管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领域越加宽泛,转移速度开始加快,但是,其技术转移模式仍未突破传统模式。“日本研发、海外生产”、“国内高端、海外中低端”的传统技术转移谋略仍然是其主流。但不容否认的是,伴随着日本企业转移领域的拓宽和转移速度的加快,技术转移也能逐步从“量变”转向“质变”。转移对象国的相关引资招商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技术转移模式。

 

 

(张玉来: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