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震后的产业转型与海外转移(上)

张玉来

日本的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正常,复苏形势与速度好于预期,到6月份工矿业生产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在新产业培育、知识产权战略、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实施了新的战略调整。本报告显示,日本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形势向好,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增强。同时,海外转移成企业战略重构的显著特征,日企积极应对环境变化纷纷进行战略重构,海外转移加速,但技术转移仍属传统模式。

 

 

 

 

 

一、日本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形势向好

1. 对日本经济脆弱性的认识在深化

日本政府在《产业结构蓝图2010》中将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归结为产业自身结构、企业经营模式及国家商务环境三大问题。在日本新增长战略中提出了“四大转变”的方针。一是产业结构的转变,确立了五个增长领域(基础设施出口型产业、环境能源型产业、文化产业、健康医疗育儿产业、尖端产业)。二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即从原来“垂直一体化磨合型”转向“模块化分工模式”,从“切磋琢磨型”转向政府支持的“选择与集中决策型”。三是国家商务模式的转变,通过法人税改革和强化物流体系等措施,提升日本国内商务环境质量,打造成“强现场型”商务模式。四是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构筑起最大活性化市场的新型官民合作模式。

2. 国家发展新战略的调整与完善

日本政府认识到将面临着国际竞争力下降和产业空洞化的严峻问题,为此提出“防止产业空洞化”和“创造和强化新的增长点”为两大支柱,加速推行国家发展新战略。

为防止出现“产业空洞化”,日本政府制定了三项具体措施。首先,强化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能源改革。其决定从多个角度的改革与创新来解决能源问题。包括重建用户主导的节电环境、促使电力供应分散多样化、扩大用户的选择方式、开发新能源和环境技术、促进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其次,强化供应链的应对能力。包括支持单一供应商的生产基地分散化和复线化;鼓励企业重组或共同经营以创建全国范围的分散生产基地;推动供应商之间建立应急替代供应合同体制;鼓励非核心部件的通用化和可替代化、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推进供应链构建BCP机制(business continuity plan)。第三,优化国内投资商务环境。包括尽快降低高达40%的法人税;加速推进国际经济一体化,如环太平洋的TPP组织、中日韩的FTA组织、日欧之间的EIA组织;汇率稳定、支持增长型产业落户日本、优化相关规制手续、推进日本商户环境竞争力。

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决定从三个方面支持日本企业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一是对开拓海外市场的支持,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出口、魅力日本战略、新兴市场开拓、维护国际知识产权、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等。二是支持培育新的产业领域,包括开发IT新体系、生活创新等领先世界的技术和项目。三是加强对人才与技术的支持力度,构建新的产官学合作体制、以国际标准为目标的知识产权战略。

3. 实施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快

首先是能源战略全面转型。核泄漏事故彻底打破日本核电安全神话,对世界核电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意大利等国已宣布“弃核”方针,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对日本国内产生极大影响。日本核电发电比重高达29%,短期内难以也不愿放弃核电事业,但它又面对着日本民众的强大“弃核”压力。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将获得极大发展空间。如日本软银公司总裁孙正义已向首相建言,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放弃核电。

其次是伴随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关联技术创新。受电力紧张影响,日本政府考虑要实施供输分离的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对家庭引进太阳能发电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错峰用电等,这些措施不仅会推进日本智能电网系统的发展,而且对新能源汽车、LED节电产品普及、太阳能、风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产生积极作用,推进相关技术创新。530日在太阳能电力转换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东芝公司宣布将销售面向家用的附带铅蓄电池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该系统符合智能电网系统标准,将来还会推出更高效的锂离子蓄电池。

三是日本传统经营模式将根本创新。地震冲击了日本传统JIT供应链体制,对企业经营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在日本政府积极主导实施零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和分散化政策影响下,日本企业将对JIT供应链体制进行调整,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分工体制将在调整中受到极大影响,日本式经营模式将发生转型。

4. 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动力增强

日本企业除积极恢复生产外也增加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厂商纷纷采取增招临时工以及假期开工的方式,扩大生产。如丰田将于7月增招30004000名临时工,本田将于10月增招1000名临时工,日产、三菱、富士重工、马自达等公司也不同程度增招。与此同时各家公司还纷纷推出假日开工措施。

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设备投资意愿明显加强。据《日本经济新闻》今年13月的调查显示,日本全产业的设备投资意愿为负值,地震后提升至5%。制造业改善更为明显,震后已由原不足2%骤增至7%,非制造业的设备投资意愿由原来负的2%转变为正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