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讨会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黄原)由著名经济学家、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教授牵头的南开研究团队,经过近两年的扎实研究和模拟测度,115在天津正式发布了“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自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该指标体系的建立给予了充分肯定。

 

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并用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临国内外急剧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依然任务艰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措施很多,其中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发挥统计评价的导向作用是重要的方面。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南开大学统计制度与方法研究中心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一套尽可能体现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指标体系,用以评价我国科学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其目的是引导、促进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据了解,课题组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测度要素、16个二级测度子要素、40个更次一级的具体测度要素组成,主要内容是:“以人为本”(健康与卫生、教育、就业与收入、社会保障);“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治理、科技创新)。上述指标体系的特点是:既强调了第一要义是发展,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有利于矫正和弥补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的弊端,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在今日召开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暨科学发展指数研讨会”上,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致词并简要介绍了南开大学的科研状况。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课题组负责人逄锦聚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指标构建情况。他指出,在构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坚持了如下四个原则:1,客观性原则。以客观指标为主,尽量不用主观性指标。2,简洁性原则。在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中,指标的选取主要依据测度目的的需要,在保证能够取得足够信息的前提下,指标的数量尽可能精炼。3,可行性原则。在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开统计数据,尽量避免定义复杂、计算繁复的指标,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暂且搁置。4,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尽可能具备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既要给出全国性的总体指标值,还要便于国内各省市之间发展状况的比较,同时也尽量顾及国际间的可比性。

教育部党组成员顾海良、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司长杨京英、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长刘迎秋,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东、南开大学教授张晓峒、天津财经大学教授肖红叶等经济学界知名学者,分别发言,对南开大学的该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