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滨海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下)

《今日中国》记者:张学英

 

 

  天津滨海新区在短时间内成为中国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现代化新区之一,为天津创造出历史性的机遇,引起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滨海新区的发展又将面临怎样的未来?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发改委长三角、京津冀规划咨询专家周立群教授。

 

    今日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现在与老城区在工业布局、产业转移、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上存在怎样的差别与联系?

周立群:随着天津工业及发展重心东移至滨海新区,2010年新区的经济总量占天津市的55%,而且对天津的整体拉动力也在逐步增强。但是带来的问题是老城区“空心化”,不仅仅是工业由于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迁往新城区,与工业相关的资源、人才、要素都向滨海新区集中,因而新区也成为增幅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空心化的老城区直接面临的就是财政不足。天津市目前在调整老城区产业的定位,目前有三方面举措,其一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其二,发展楼宇经济,在吸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打造新的文化和商业圈;其三,中心城区增强对滨海新区的服务,发展教育、医疗卫生、高级住宅等等。

  

滨海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空客320组装车间

今日中国: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评论认为“滨海新区在当前的产业结构、布局上与京冀有所重复”,您认为三者应如何加强分工合作,才能真正促成京津冀发展的协调统一?

  周立群:这个问题提得很深刻,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在进行专门研究,这也是我们南开大学滨海发展研究院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京津冀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前,产业同构化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地域相连,在发展产业上所用的资源相似。但是到了“十一五”期间,这种同构化现象反而开始弱化了,主要是地区分工开始产生。因为随着同构的加剧,产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企业间兼并、淘汰也相继出现,也促使三省市开始选择错位发展,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可以看到,京津冀在“十一五”期间都对自身的战略定位做了调整,其中北京市提出全面建设“国际大都市”,主要任务是着眼建设“世界城市”,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河北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提出做好壮大沿海经济、主动对接京津、利用沿海优势全方位与京津合作,做好产业、人才、金融、建设、服务等几大对接,并着力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天津借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大项目、好项目的建设统筹滨海新区、中心城区、涉农区县的全面发展,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

京津冀的新定位和交通设施的畅通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为深入合作开启了道路。北京启动东部新城(顺义、通州)建设拉近了京津城际走廊的距离,两市发展将北京“空港”与天津“海港”联系起来。天津借助滨海新区的开发吸引和集聚北京的科技资源和产业,通过综合改革试验为北京及北方地区提供金融、物流等服务,并扩大其在东北亚的影响。河北依托、服务京津,并主动与京津产业、人才、科技和金融的对接,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从合作主体看,区域间合作已由政府拓展到市场主体,企业、商会、民间组织间跨地区合作日益密切。合作促进了市场的扩展、畅通了要素流动、延长了优势产业链条、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三地一体化进程,可以说是刚刚开始,还存在很多体制性障碍。最典型的例子,从北京的中关村,向东经亦庄,然后到河北的廊坊,再到天津的武清,经过天津城区,最后到滨海新区,这一片区域内就有8个国家级的高新产业园区,而且都有一定的规模,可以说,这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但是如何有机整合并发挥其国际竞争优势,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清晰的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