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下)


2012/10/21   来源:北青网

主题: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

■地点: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时间:9月18日

■靠公共外交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这句话非常重要。

在七、八年以前,我们买了很多进口的高速列车,其中有日本的。请回想一下那时是不是有骂“卖国贼”的,因为买日本车了。如果中国国民对日本印象较好的话,就不会这样说。民意对政府的政策有极大的意义。

公共外交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外国公众了解真实的中国,不能只说好,我们有七分成就,还有三分不足,比如单位GDP能耗高、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制度现在不够公正。如果把七分当成十分讲,人家不会信。把真实的中国说清楚,不是靠一个人,是靠大家。各国都公认公众说话比政府说话更可信,因为政府有过多的政治词汇,比较枯燥,而公众讲的是自己身边的故事。

中国要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国际话语权。“权”字的英语是POWER,它意指力量的“力”,还是利益的“利”呢?我认为是力量的“力”。有时候并不是没有发言权,而是没有话语影响力。

新加坡某学者访问我,我问新加坡有没有将西方的新词汇翻译成汉词,然后向中国传播这些新造汉词?他说新加坡不具备造汉词的POWER,地方小人也少,没有影响力,都是中国怎么翻成汉语,我们就跟着怎么用。我还问过欧洲的某位外交部长,他说话语力是非常重要的,话语力不一定是非得让别人赞同你,而是只要你说,他就得听。现在我们的国际话语力比以前增强了,在达沃斯会议上,中国一说话,别人就得听。

现在出现中国被国际舆论所孤立、被围观,这种现象原因是很多的。若干原因使得国际舆论上中国形象和真实的中国不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同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差异,许多西方人头脑中还带着冷战的残余。撒切尔在《治国方略》一书中说,冷战结束了,最得利的是中美。中国不可阻挡的崛起使我们想到,不管冷战带来怎样的收获,共产主义还没有结束,必须让北京知道,台湾从来不是中国内务事务。这次我到英国议会讨论公共外交,我问英国的议员怎么理解撒切尔夫人的话,他们回答说撒切尔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不这样想了。

这种舆论鸿沟怎么逾越?首先中国人要加强沟通能力,善于对外表达自己。我也参加过一些国际会议、国际学术论坛,一部分中国人发言比较缓慢、温和,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问也比较软。虽然孔夫子教导我们说,话多了是巧言令色、修养不够,而不说话是心中有数、是谦虚深沉,但在国际场合这样做我们就失去了话语力。根本不说能显示什么能力?或者说了,但说得不好,念稿子,不管讲什么都以不变应万变,这不行。这里需要的就是我们的沟通能力。我相信现在的学生比1958年的学生强多了,我们那时候学英语就是看外国文献,所以我们说的都是哑巴英语。阅读文献也很困难,你们这一代这样的情况不存在了。

中国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没有西方媒体进行反驳,因为我们“和”的理念他们也挑不出问题。

■公共外交要对外表达中国的文化价值

中国不管对外表达什么,要表达出中国的国民共性和价值追求,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美国在世博会上就放了三部电影短片,其中一部将美国的价值观凝练成三个单词,多元、创新、乐观。而不是长长的三句话或长篇大论。价值观应该是全体民众内心具备的,受到普遍认可的。这种价值观不是某个人强行规定的,而是千百年来慢慢形成的。中国人谈的是孟子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还重视孝道,但这些都不是被规定的。咱们可以提炼哪几个字说明白中国的文化价值呢?我跟很多人讨论,还是用奥运会摆的那个“和”字吧。可惜的是没有合适的英文能够对应“和”字,就只能是“和谐harmony”,实际上“和”的含义远不只是英语中的“harmony”。中国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为和谐世界作贡献”,没有西方媒体进行反驳。为什么?因为从“和”上他们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和”不违背西方的价值观,符合联合国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公约、提倡各种文化互相共存包容的理念。

公共外交人人有责,它是一种自觉性、一种爱国情怀。自觉的公共外交表现在什么地方?首先,要有全球眼光,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表明无知,就会失去你的角色。其次,要懂得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跨语言。三是不但会说,而且会听,如果只说不听,这是非常失败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对方关注什么、希望了解什么,你说的就不能有的放矢。而且只说不听本身也是很失礼的傲慢表现。另外,一定要善待媒体,并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

一所大学给企业的CEO举办培训班,讲孙子兵法在商场上的应用。俄罗斯报纸说,中国商人是用战争的思维做生意。

■跨文化交流最难的是跨越信仰鸿沟

跨文化交流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跨语言交流,由于翻译而造成误解的例子很多,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将“龙”翻译成“dragon”。查英文字典可知,dragon是一种西方世界想象中的怪物,是古代的巨大蜥蜴,和中国人概念中的“龙”完全不对应。所以,将“龙”翻译成“dragon”根本就是错误的。美国的畅销书《中国威胁论》把中国说成“dragon”,这种翻译就没有注意文化的差异。还有“韬光养晦”,被翻译成“掩盖自己能力等待时机,隐藏能力,假装弱小,隐藏野心,收起爪子”。 这些解读完全与“韬光养晦”的本义相悖。

我们有时候说话不太注意,但是人家是很注意的。北京一所大学登了一则广告,“商场如战场”,要给企业的高级CEO们举办一个孙子兵法在商场上的应用培训班。俄罗斯一家报纸说,跟中国人做生意要特别小心,中国商人是用战争的思维与外国人做生意。

跨文化中还要跨越生活方式的差异。法国的国防部长跟我说,中国真的不敢来了,喝酒为什么要强迫,不喝就不够朋友,喝多了说话不清楚了大家还笑,他说不能理解,情绪也很激愤。我说中国人认为酒逢知己千杯少,是拿你当朋友;武松三碗还过岗,拿你当勇士;李白斗酒诗百篇,拿你当才子。翻译完全没问题,但他还是听不懂,不明白。这就是跨了语言但没能跨生活方式。的确,我们有的地方喝酒太厉害了,不喝就不够朋友。但也不是所有外国人都不喝。我在上海当副市长的时候,叶利钦来了,点名要喝茅台,一次喝了7大杯,我们赶紧找他的保健医生,结果在第二桌,已经烂醉如泥趴在桌上了。在日本只有很好的朋友才劝酒,而韩国人一见如故一定要喝。

最难的是跨信仰。宗教信仰是非常敏感的,和外国学生在一起,不是极熟的朋友千万不要问人家的信仰,因为一旦知道信仰不一致的时候会很别扭。知道了对方的信仰就不能冒犯,要是不知道说错了话还能得到谅解。

还有中国学生被外国学生问到信仰什么,回答是没有信仰。外国人惊叹,不相信有天堂的人不会做好事,不相信有地狱的人不怕做坏事,中国人真了不得。

美国有一个宗教领袖叫帕罗,非常有名,他到中国我们两个人谈了各种看法。他告诉我《圣经》中的黄金律:要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我说中国也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说这话好,谁说的?我说孔夫子说的。他说只知道孔夫子这个人,但不知道孔夫子说过什么。可见中国对外宣传不够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我和帕罗一共谈了三次,把这三次谈话的内容编在一起,就出版了《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一书。举办发行仪式时,有报纸说,上帝啊,你怎么能允许无神论者和基督教徒拥抱呢?这就是宗教信仰隔阂对于一些人依然根深蒂固。所以当外国人问到你的信仰时,你不要说没有信仰,而是有信仰。你可以说你信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什么信仰?我说这是文化信仰。当然,我这个说法成立不成立不知道,我就这么说了,要不然外国人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会觉得另类,这就是要克服宗教的障碍。

速录整理: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