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上)


2012/10/21   来源:北青网

主题: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

■地点: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

■时间:9月18日

■演讲人:赵启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

■演讲人传:赵启正,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后从事科研、设计工作20年。1984年起历任上海市多项领导职务,包括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等。1998年至2005年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2005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从2009年3月起,历任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三次、四次和五次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著作有《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与路易•帕罗博士合著)、《浦东逻辑——浦东开发和经济全球化》、《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的101题》、《对话中国模式》(与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合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等,其中有的被译为多种外语文本。

美国人说话很直率,是为了美国国家利益,这一点不是虚伪,是真实的。我们的公共外交也是为了国家利益。

■搞公共外交是为了国家利益

什么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这个词,最初我们认为是美国率先使用的。今年1月我到英国去,带着我们的政协代表团和上院举行了一天的会谈。这是史无前例的,英国议会从来不会和中国人谈一整天,这次或许是跟他们希望解决欧债危机有关,希望通过跟全国政协的会谈解决某些问题,特别是希望和中国合作引进中国投资。所以上半节讨论公共外交,下半节讨论创意产业。

什么是公共外交呢?各国对它的定义不太一样。美国的定义是:由政府发起的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外界对美国产生的错误观念,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美国人说话很直率,是为了美国国家利益,这一点不是虚伪,是真实的。我们的公共外交也是为了国家利益。

美国说要化解外国人对他的错误观念。这个“错误观念”是由他来定义,不是由外国人来定义的,比如在对待叙利亚的政策上、在对待阿拉伯的政策上。美国说你们是错误的,并通过美国之音、CNN等来纠正,以此提高美国人的形象,进而增加美国的利益。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威信高,就好像银行信誉好一样,会吸引贷款或者存储。
美国之音是典型的对外宣传,后来美国人又发展了新的方式,成立了美国和平队,也就是大学毕业生自愿到不太发达的国家,帮助那里开展公共卫生,提高小型企业的生产效率。还有富布莱特计划,选择一些外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新闻媒体,到美国做短期考察,从而使他们了解美国。参加富布莱特计划的外国青年许多后来成了该国精英,比如英国首相布莱尔。

日本的公共外交是为了提高本国的存在感,以对象国国民而非政府为对象去做工作。以前日本人没有存在感,经过若干年努力日本人存在感有了,但现在又不行了。现在各种国际组织和会议中日本会费交的不少,但由日本人担任重要职位的不多。过去西方人遇到亚洲面孔的人用日语打招呼,现在用中文说“你好吗”,他又没有存在感了。日本认为公共外交只针对外国国民做工作,但是美国强调不是只对外国公众,对外国政府工作人员也同样是公共外交。美国的定义比较合理,因为政府公务员也是公众,为什么不可以对外国的官员说点本国的话呢?所以日本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美国参院外委会主席卢格看到我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观点,专门写了一篇很长的报告,结论是中国的公共外交超过美国了,其实不然。

■中国正在加强公共外交

中国最初不用公共外交这个词,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用的是“人民外交”,可惜当时汉语不够普及,我们对外影响甚少,“人民外交”这个词就没有流传开。

中国还有“民间外交”,民间外交的内涵很窄,主要是民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比如表演、舞蹈等,在今天看这只是公共外交的一种。中国现在开始加强公共外交,因为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形象对中国的意义已经变得极为重要,公众的利益也往往深受之影响,中国的国民开始关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的声誉。
美国参院外委会主席卢格去年2月出了一份报告:《美国的另一项逆差:网络时代的公共外交》,说中国公共外交有自己的定义,开展得很好,结论是中国的公共外交超过美国了。

中国会超过美国吗?美国公共外交做了几十年了,从二战时候就开始,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为此专门去美国访问卢格,问他逆差在哪里?他说,中国不声不响在美国建立了七八十个孔子学院,美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中国才建了5个文化中心。就在两个月前,美国突然宣布中国孔子学院的教师签证违法,或许就与这篇报告有关。

我对卢格说,美国何必担忧呢?孔子学院派到美国当教师的只是年轻的志愿者,而且都是与美国大学合作办孔子学院,美国出教室并管理学院。他说,不管怎么样,孔子学院的数量太多了,来美国教汉语的人也太多了,不平衡。我反问道,你知不知道在中国教英语的外国人有多少?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英语,加上在社会上学英语的总共估计超过3亿人,外教有多少?15万!他听了这个数字很震惊。我说,一个孔子学院中国派的教师不过一个两个而已,总共也就一百来人,大多数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刚刚毕业,二十三四岁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单纯地开展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对美国有什么害处呢?他说不出话了,表示不知道这些情况。

我又说了,你在报告中写了前50年是美苏对立争霸,后50年是美中对立争霸,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写了吗?我说,你们就是这样写的。他赶紧把他的助手叫来了,原来这报告不是他本人写的。助手说要看看再回答我。下午的时候他们给我答复,说不是中美要发生战争的意思。我当然知道不是这个意思,但这篇报告的确在许多地方透露着冷战思维的残余。说中国公共外交超过美国了,就是出于警惕和防备中国的目的。事实是美国政府很懂公共外交,世博会7000万人参观,就有700万人去了美国馆。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每年出国的人数不超过一万人,现在大约3000万到4000万,是以前的几千倍。

■搞好公共外交先从沟通做起

我们画一个图,A国和B国政府之间这种交涉以外交部为代表,如果有外贸部的话,在WTO方面他是代表,通过交涉来达到一致见解,可能发表一个声明,也可能最后彼此抗议,这是必须由一国政府授权的。还有国家首脑之间的访问,这些都是政府外交的范畴。传统的公共外交前面已经谈到,就是政府出钱对外国公众说话。

全球化背景下,公众开始关心国际事务了,现在普通人可能关心美元汇率,因为孩子可能要到美国、到欧洲留学。企业家更不用说了。同时,我们有机会与外国人面对面接触,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每年出国的人数不超过一万人,现在直接到外国的大概3000万到4000万,也就是说是改革开放前的几千倍。(注:直接出国人数与出境人数概念不同,中国每年出境的人数已经超过1亿。)

出国了就有公共外交,比如在国外办一个展览,办一个论坛,东西方关系或者是中美关系论坛,这就是典型的公众参与的公共外交。比如中科院不能代表政府,你们一个专家代表团到美国谈能源,当然就会谈到中国的能源政策,这就是公共外交。
国内外学者之间有交往,而学者和本国的政界又有交往,因此这种沟通不是纯学术的。往往一些矛盾在拿到政府台面之前就通过两国学者、企业或私人朋友之间的交流做了沟通。为什么美国和欧洲外交比较一致?美国说他们个人朋友多,很多重要问题先沟通了,走在了政府前面,而没有等问题严重后,再交由政府解决。所以,越强的国家和政府,其公共外交的能力也越强。

本国政府对本国公众有沟通,这不能叫公共外交,因为公共外交必须都是对外的。比如外交部有网站、微博,与民众就外交政策进行沟通,很多研究机构把关于外交问题的看法报给外交部和其他有关部门,这些都是沟通,这样沟通的目的在于吸收民间智慧、赢得公众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则兼具对外发布和对内沟通的作用。

把真实的中国说清楚,不是靠一个人,是靠大家。各国公认,公众说话比政府说话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