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峰: 提供最精华新闻吸引年轻人回归传统阅读


来源:城市快报

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手机、网络等新兴力量,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传递着新闻资讯,吸引着受众。天津地铁1、2、3、9号线连接成网将给《城市快报》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刘运峰教授表示,快报进入地铁,将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使传统阅读实现一定程度的回归。

地铁报免费报是大势所趋

“地铁报已经风行世界。”刘运峰记得,他第一次接触地铁报是在2004年,曼彻斯特的地铁站内,各个角落都摆着免费的报纸供人们取阅。

“免费报是大势所趋,尤其是都市报。实际上,现在很多都市报已接近于免费阅读:报纸售价1元,成本其实远不止这些,不但看过的报纸能卖废品,订报时还有优惠活动。”在刘运峰看来,《城市快报》适应都市报免费化的趋势,率先在天津地铁免费发放,可谓占了先机。

吸引年轻人回归传统阅读

“业界有男报女刊的说法,传统报纸读者群以中老年为主,‘80后’‘90后’则主要靠网络、手机获取新闻资讯。快报进入地铁,将使年轻人大规模加入阅读报纸的行列,不但快报的受众增加,还将改变人们阅读习惯,使传统阅读实现一定程度的回归。”刘运峰说,快报纸张的质感、内容的亲和力以及人们翻阅报纸时那种悠闲的姿态,本身便是一种魅力,会吸引人们渐渐回归理性阅读。

“报纸不会死。”在刘运峰看来,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不断变化,其中,网络对报纸冲击最大,不过,网络媒体不会导致纸媒体的消亡,只是分流了一部分受众,会不断有新的受众加入阅读报纸的行列,“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报纸靠内容仍能吸引受众。当下,人们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对媒介的选择越来越挑剔,地铁报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精华的新闻,有公信力、有内容、有分析。同时,报纸标题考究,人们阅读时能体味到别样的美感。”

办好看的地铁报要求更高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体的影响力与受众的关注、参与密切相关。天津地铁形成网络后,快报向各地铁站铺天盖地地投放,对市民和乘客将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许多地铁乘客由不了解快报到接触快报,传播范围扩大,传播效果提升,这对快报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刘运峰坦言,地铁报办报难度更大,办报要求也更高,“报纸要更好看、更吸引人,图片要有视觉冲击力,标题要有震撼力,要为读者提供简短而有分量的新闻。由于地铁内的阅读是即时性、短时间的,报纸要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内吸引住读者,这对记者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起来要轻松、内容要丰富,报道篇幅要短、格调要高,可增加一些鉴赏、收藏类栏目,并通过连载和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报道,让更多受众不但下车不会扔掉报纸,回家后还会继续阅读,越来越离不开报纸。”刘运峰道出了自己对快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