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专家建言把握俄加入WTO后中俄战略合作机遇


来源:新华08网

新华08网天津10月22日电(记者方问禹) 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迎来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新起点,并将对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产生影响。专家认为,中俄贸易结构具有高度互补性,两国市场潜力也预示着广阔的合作前景,俄入世有利于我国对俄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为加强两国能源领域合作提供契机。

——俄入WTO利好中俄经贸往来与国际投资

伴随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中国已成为俄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一大进口国。专家认为,中俄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发展前景广阔,俄罗斯入世则为双方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俄罗斯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俄贸易额达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其中俄对华出口268.8亿美元,同比增长39.5%,商品集中于矿产品、木及制品等自然资源类产品,矿产品占比达65.9%。我对俄出口集中于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等,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46.7%。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周立群认为,俄加入WTO对于我对俄出口机遇大于挑战。其一,目前俄对机电产品进口关税设置为5%、10%、15%和20%四档,根据其相关承诺,未来2-3年过渡期内,俄对技术设备平均进口关税将降至7%以下,这将显著提高我机电产品在俄竞争力。

其二,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及原料、轻工产品等作为我对俄出口重要产品,主要由非国有企业生产,但俄方“灰色清关”等拉高了该类产品成本、加剧了企业外贸风险,俄加入WTO后这一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其三,俄罗斯“先重后轻”的工业发展思路会随入世而加快转变,俄将提升对轻工业的重视程度并大量吸收外资。尽管面临与土耳其、东南亚、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竞争,但中国轻工产品在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

在国际投资方面,2011年中国对俄国际投资3.03亿美元,仅占其利用外资总额的1.64%,其中90%分布在采矿业等资源开发类、农林牧渔、房地产等利润回报高、短平快的低技术项目,而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战略性投资所占比重非常小。同年,俄在华投资总额仅0.3亿美元,占比同期中国外资总额的0.02%。

南开大学副教授薄文广称,中俄相互投资均处于极低水平,与中俄国际地位及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而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

专家认为,加入WTO后俄投资环境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投资政策可预期性和稳定性都将增强。此外,俄在工业品和农产品(5.71,0.04,0.71%)市场准入,金融、保险、银行等服务领域会陆续向外开放,中国对俄投资空间将显著放大。

——中国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开发意义重大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2.5亿吨,其中从俄进口占比7.8%,位居沙特、安哥拉和伊朗之后。随着欧美对伊朗石油禁运措施实施,2012年上半年伊朗石油出口产量同比下降20%以上,同期中国从伊进口石油同比下降20.5%。

专家认为,在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速背景下,中国对外部石油需求必然旺盛,适时加大从俄罗斯进口不仅有利于减小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可以密切和拓展中俄经贸联系。另一方面,从石油需求、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考虑,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空间巨大,而在加入WTO后,俄罗斯将不满足于将中国作为其原料、资源的单纯需求商,而希望通过发展下游产业来获取增值收益。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近几年俄罗斯加入WTO谈判形成稳定预期后,俄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远东开发。2012年,普京多次强调要利用中国经济和市场潜力开发远东,并陆续提出成立国家公司发展远东的建议、制定《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法》法案、划拨资金改善远东地区基础设施。

林伯强认为,中国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开发,对于本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从目前情况看,中俄两国能源互补性是双赢基础,而在俄罗斯加入WTO后,中俄间大量商业往来和利益牵扯将与能源领域合作挂钩,成为能源领域纠纷谈判的重要砝码。当然,中国也需防范俄罗斯中断能源供应的风险。

——专家建言把握俄入WTO后中俄战略合作机遇

专家认为,中俄贸易结构具有高度互补性,俄罗斯入世为两国加强贸易往来和能源领域合作提供契机,建议从四方面入手把握机遇。

一是密切追踪俄罗斯入世后出台的各种贸易和投资政策措施,提前启动俄罗斯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企业。同时,积极构建对俄风险投资评估体系,发挥贸促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在国内企业对俄投资中的前期研究评估和组织协调作用。

二是鼓励国内纺织、服装、家电等有成熟技术且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对俄“走出去”步伐。以俄经济特区和技术园区为依托,通过项目合作、工程合作、技术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布局进入,更多采用跨国并购和股份合作的方式来整合相关产业。可研究在两国适当地区建立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以此为载体统筹规划、规范招商、多边协调,达到合作共赢。

三是结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能源战略,重点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以及装备制造、航空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合作重点转向上下游一体化,寻求风险与收益共担。引导国内能源企业加大与俄相关企业技术和资本合作,共同开发石化中下游产业,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而非单纯的直接获得俄油气资源。

四是开展中俄自由贸易区前瞻性研究。目前中俄贸易主要为边境经贸合作,易受外部环境和俄国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从中俄现有经贸基础与未来经济发展和政治战略考虑,建立更为紧密的中俄自由贸易区对于两方都属双赢选择。建议组织相关研究机构谋划和开展中俄自由贸易区及中国应对策略的前瞻性研究,为两个大国的经济合作战略“破冰”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