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薄文广:高新技术产业是提升滨海新区竞争力的引擎(下)


——立足自主创新、自设支撑项目、促进高新覆盖

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落地生根、持续发展,滨海新区探索出一条立足自主创新孕育高新技术、自设专项资金支撑高新项目、依托产业调整提升高新覆盖的产业纵深发展道路。

一是立足自主创新探索科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路径。针对多主体承载和多产业门类并进发展的特点,通过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引导国际国内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科研机构独立或与其他部门合作在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拥有开阔视野和卓越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带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主体和产业门类转换与复合。同时,在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费减免、土地优惠、审批优先等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重点倾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效发展。

二是以“看不见”的项目为“看得见”的项目提供支撑。在大飞机、大乙烯、大计算机等“看得见”项目之外,滨海新区谋划、设计了一系列“看不见”的项目,即自设科技计划项目支撑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012年,滨海新区投入资金2.4亿元,对自主创新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型企业成长助推、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等给予资金补助,设立5000万元培育资金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新兴信息与网络、高端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培育和扶持,设立4000万元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推广应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项目补助或奖励。

三是依托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布局实现地区产业走向高新。据周立群介绍,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滨海新区实现了以大乙烯为核心的现代石化,以大机车、新能源汽车和现代冶金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滨海新区以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落户为开端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相关项目迅速集聚,以天河一号、曙光、蓝鲸等高性能计算与存储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以风电、光伏太阳能等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显著提升了地区产业层次。

——加强产业协作、培养本土人才、完善统计制度

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关专家对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寄予厚望,并从加强产业协作、培养本土人才、完善统计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新区与中心城区、中关村和环渤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议框架内成立“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联席会”和“环渤海高新技术企业合作联盟”;加强新区与其他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协作,研发上互通有无,原料上集体采购,物流上紧密对接,生产上科学分工,销售上共享市场;加强新区与其他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个主体的协作,努力实现企业、资本、科研机构、人才和扶持政策的高效流动和资源共享。

二是大力培养本土人才,降低“候鸟型”人才比重过高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建议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管理提升促进人才成长,力争实现人才引进地向人才输出地的转变;加强对现有本土人才的培训和选拔力度,以差别效率鼓励人才在产业间流动,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津贴,力争实现本土其他产业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提升与转变。

三是改进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制度,为决策和产业研究提供权威数据和客观依据。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范围进行科学界定,解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认定难的问题。同时,把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创新纳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范围,争取获得国家认可和推广,以统计标准制定赢得高新技术产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