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薄文广:高新技术产业是提升滨海新区竞争力的引擎(上)


来源:新华08网   

新华08网天津10月22日电(记者方问禹)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近年来不断更新观念,通过立足自主创新、自设支撑项目与促进高新覆盖等方式,使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提升地区竞争力和支撑国家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强力引擎。

——产业发展由“求大慕快”转向“追高逐新”

进入“十二五”以来,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理念正由“求大慕快”转向“追高逐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提升新区国际竞争力的首要利器和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强力引擎。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容纳了民用航空、风力发电、集成电路、纳米技术、半导体照明工程、泰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等六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中国家风力发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成为天津世界级新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民用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也已经具备了发展为世界级航空航天基地的潜质。

据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介绍,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7393.4亿元,相当于上海、苏州和深圳的83.45%、82.07%和72.65%,增速高于沪深。2012年,新区新兴信息与网络、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产值预计将突破1200亿元,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将达到40%左右。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点高、节奏快,而且布局广、呈多元发展态势。”南开大学副教授薄文广认为,目前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企业、资本、科研机构和政府共同承载格局,企业居中心地位,在政府扶持和服务下,通过与资本、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融合,凝结成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坚实支点和动力源泉。

从产业门类看,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并行发展、相互支撑的三大梯队: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先发地位,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41.1%和31.7%;高技术服务和新材料产业承前启后,占比7.6%和6.8%;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产业潜力初放,占比4.6%、4.4%和3.8%。

专家认为,三大梯队正形成良性互动,如生物医药领域的服务外包是高技术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是新能源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协作的结果,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则为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尽管各梯队产业规模存有较大差距,但二三梯队成长性更强、规模经济效应更为显著,未来产业发展差距缩小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