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王新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讯 前不久,在南开大学哲学系迎来恢复重建50周年华诞之际,南开大学哲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南开大学哲学学科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未来有何发展打算?带着上述诸多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王新生。
历史悠久 大家荟萃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谈谈南开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王新生:自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至今,南开的哲学学科和南开大学一样,已经走过了93年的历程。南开大学建校之初分设文、理、商三科,各科下设“学门”;在文科中就设有哲学、心理学等六个“学门”。1923年9月,南开大学迁入八里台新校舍之后,将“学门”改称为“学系”。当时,哲学系与文学系、历史学系、经济学系等共同组成南开的文科。
1938年,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南下长沙,后转至昆明联合办学,从此开始了坚苦卓绝的西南联大时期。在西南联大,三校教授轮流主持政务,南开的冯文潜教授两度出任哲学系主任。这期间,三校哲学系师生同舟共济,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创造了中国哲学教育史上的奇迹。1946年5月,南开大学迁返天津原址。当时,全校设有四个学院。“哲学系”更改名称为“哲学教育系”,是文学院四系之一。冯文潜教授担任哲学教育系主任并兼任文学院院长。1952年,国家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和绝大多数兄弟院校哲学系一样,南开哲学系被撤销,教师并入其他高校。1958年,南开大学开始筹备重建哲学系的工作。1962年,在温公颐先生的带领下,哲学系在南开大学正式恢复重建,2010年经学校批准成立南开大学哲学院。我们最近从南开大学档案馆查到了当年教育部批准南开重建哲学系的文件,1962年10月27日是教育部下达文件批准恢复重建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准确日期。从1962年至今,南开大学哲学系(院)已经走过整整50个春秋。
艰苦创业 革故鼎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谈谈南开大学哲学系(院)有哪些办学特点?
王新生:在南开初建时,为数不多的哲学教师支撑起了整个南开哲学的教育,为后来南开哲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年,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张彭春开设哲学课程,并拟定了适合于中国现代需要之课程标准。南开哲学学科重建的50年是艰苦卓绝的50年,可谓:“栉风沐雨五十载,筚路蓝缕启山林”。《左传》在记载古代楚国先民创建楚国的艰辛历程时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说的是当年的楚国先民,为了创建自己的家园,艰苦创业、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不屈不挠、终成大业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同样是一代代南开哲学人艰苦创业的写照。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作为西南联大人的南开哲学人在简陋的教室里培养出了一大批哲学英才。西方哲学史教授张世英曾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是冯文潜先生指导我初会西方哲学原著”。“他是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南开哲学系恢复重建初期,极度缺乏教师,甚至无法按照大学哲学系培养人才的要求开设完整的课程。陈晏清教授回忆说,“那个时候,不要说深入的学术研究,即使是有些课程,也要从河北大学聘请教师来上。”
从1962年南开大学哲学系恢复建系至今,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南开哲学学科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南开大学哲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体系,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部人才培养层次;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是教育部首批“一类特色专业”;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天津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授权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是国家重点学科、天津市重点研究基地。在全国各高校中,南开大学哲学院是为数不多的经教育部批准的拥有哲学、逻辑学、宗教学全部三个本科专业的哲学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南开哲学院拥有一支造诣深、水平高、梯队合理、后劲足的师资队伍。应当说,现在的南开大学哲学院是我国哲学教育与研究的重镇,未来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人才辈出 成就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谈谈南开大学哲学系(院)发展历史上所取得的成绩?
王新生:虽然历经波折和艰难,南开哲学学科在93年的历程中成绩斐然。在恢复重建之后的50年里,许多老一辈学者们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教学逐步形成了南开特色和南开传统。例如,温公颐先生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开启了我国这一研究的先河,影响遍及海内外;陈晏清与肖前、黄楠森等先生共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一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标志,他所开辟的社会政治哲学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在全国同行中居领先水平;方克立先生秉承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针,开创并推动了现代新儒家研究,对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冒从虎、张庆荣等先生主编的《欧洲哲学通史》,车铭洲先生主编的《现代西方哲学概论》、杨瑞森先生等主编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等教材被广泛采用,影响了几代学生;崔清田先生主持的“名辩学研究”突破了近代以来的研究方式和传统框架,被学界誉为该研究领域中的“南开学派”;刘文英先生在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誉为“当今国内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刘珺珺先生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王兴华先生、童坛先生的美学研究,冯毓昌先生的认识论研究等,在国内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共同支撑起了当时的南开哲学学科。
在这50年间,哲学系(院)培养出了数千多名各类毕业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和骨干,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有从南开大学哲学系或哲学院毕业的南开哲学人,共同形成了一个“南开哲学人”的群体,他们是南开哲学院的主体,他们是南开大学的骄傲。
促进学科发展 繁荣校园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谈谈南开大学哲学系(院)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王新生:哲学作为一个知识门类就像一个“母体”,分化出众多的知识分支;许多高校的哲学学科也像是一个母体,分化出诸多的系科;南开大学的哲学学科也是如此,她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南开大学其他学科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例如,1981年,在苏陀教授的带领下,南开大学哲学系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了社会学专业,并招收了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学高级专业人才。目前活跃在全国各高校社会学系的许多骨干教师是当年南开社会学班的毕业生。1982年,在社会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学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1984年,南开大学成立了政治学系;1986年,哲学系的车铭洲教授调任政治学系主任,并有一部分哲学系教学骨干调任政治学系教师,他们在政治学系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84年,南开大学哲学系杨瑞森教授调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主任,许多哲学系教师和毕业生充实到教学部,他们作为骨干力量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哲学学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南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南开大学社团的历史上,1920年成立的“哲学会”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学生学术社团之一,哲学会是早期南开大学学生自发从事学术问题研究的典范。今天,由南开大学哲学院(系)主办的“哲学文化周”、“校长杯辩论赛”已经成为南开校园文化中的亮点,吸引了众多其他院系学生参加;哲学院老师们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在我校全部公共选修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受到南开大学各院系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谈谈南开大学哲学院发展中存在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新生: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南开大学哲学院还面临着诸如学科发展不平衡、学术领军人物不多、发展资金不充足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全体师生一定会以重建50周年为新的起点,更加发奋努力,创造新的成就,铸造新的辉煌。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结合当前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抓好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青年人才,优化南开大学哲学院的教师队伍;通过推进“交叉互补学科平台”的建设,以强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以弱势学科补充强势学科,在教师人数较少的条件下,充分挖掘二级学科交叉互补所产生的次生能量,促进各个二级学科的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在“哲学夏令营”自主招生、“知南开知哲学”专业思想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方式改革等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培养哲学专业人才的“南开模式”。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将在加强专业教育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拓宽办学渠道,扩展学术研究视野,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出更多优秀成果。
立足现实 学以致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你是如何理解哲学的?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如何发挥哲学的作用?
王新生:在这次院庆活动的前夕,李瑞环同志欣然为庆典题词:“传授原理,引导应用”。这是李瑞环同志对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关心和支持,也是他对我国哲学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李瑞环同志的题词来自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深刻论述,也是对哲学的功能的深刻阐释。
哲学并不是与社会生活相隔绝的玄奥之物,而是与时代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中国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激烈的思想碰撞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社会生活背景,必定会推进哲学思想的大发展,必定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哲学人才。
(作者:记者 马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