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四、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鲜明的立场,它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世界上的其他经济学有没有立场,中国经济学要不要立场?
在我国,由于受到人们所共知的历史的影响,一说立场似乎就容易与阶级斗争相联系。而随着我国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现在人们很少再谈立场。其实,立场在经济学中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学的立场也就是经济分析的立足点。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和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事实上就是立场。中国经济学的立足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际上也是立场。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4](P103) “它正确地猜测到了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P187)而在各种利益中,物质利益是基础,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恩格斯指出:“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16](P250)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学必须着力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然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虽然其对抗性已经消失,但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而这些基本矛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改革是革命,必然触及各种利益矛盾。所以,中国经济学必须分析研究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并为处理和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提供理论指导。分析研究各种利益矛盾,探求解决各种利益矛盾途径,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对于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也一样。中国经济学不仅要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而且要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环境保护和国际经济关系。而国际经济关系,也是利益关系,说到底最根本的是物质利益关系。分析研究国际经济关系,探求解决各种经济关系矛盾途径,也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在各种国际惯例形式背后的国家利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利益问题的基本观点,为中国经济学提供了基本的立足点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它告诉我们在分析繁杂的经济现象时,要善于透过现象,揭示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把握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同时在分析各种矛盾时 ,要善于分析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以及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利益的变化趋势。它要求我们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分析各种经济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或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对于上述关于经济学立足点的观点,理论界有人不以为然,甚至表示反对,认为,经济学是中性的,他们希望建设客观经济学、纯粹经济学。这种观点对于经济学中的某些学科例如经济数学、计量经济学等和经济学中关于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揭示部分或许可能,但对于理论经济学特别是对于政治经济学等必须研究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学科显然是过分理想化了,毕竟经济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具有人文性、历史性的社会科学。
五、创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学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经济学的建设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整体上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环境有利于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在实行计划经济多年的基础上,进行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在不断解决矛盾、克服困难中探索前进,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的轨迹。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13亿中国人的生活,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这样的大环境为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是指这样的大环境,还指社会自发产生的已经持续多年的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评价的小环境,这个小环境对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不甚有利,亟需改变和改革。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挥棒,指挥棒导向如果发生偏误,将会误导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目前社会流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弊端较多,其一,是重研究成果数量轻质量。不看成果导向如何,社会后果如何,机械地确定某几个刊物为最优,而后根据在这类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多少排列单位、学科、学者的名次,并作为确定这重点那重点、这荣誉那荣誉的依据。其二,是重研究成果形式轻内容。不看成果的内容是什么,只看成果中有没有数学模型,没有的一概视为低水平。其三,是重国外轻国内。不看成果内容和对经济社会产的影响如何,国外刊物发的成果一定高于国内刊物发的成果。
这些弊端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误导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根本方向是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而国外甚至国内有的所谓一流刊物并不完全甚至完全不坚持这样的导向。其次,它扭曲了判断中国经济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判断中国经济学质量的标准,最主要的是看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术繁荣和发展,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再次,它助长了急功近利、过分追名逐利的不良学风。在这样的评价机制导向下,单位以发文多少论高低,学者以发文多少论英雄。至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实际上都服从于发文章。
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比较复杂。就社会原因说,当我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在探索过程中,中国经济学自发评价出现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的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避免。就思想认识原因说,则是对于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和特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与自然科学相比,中国经济学学科不仅仅具有与自然科学相同的科学性,而且具有与自然科学差异很大的人文性、历史性,前者决定了中国经济学与世界其它国家经济学具有相通性或称共性,后者决定了中国经济学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这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学既要向别国学习,走向世界,尽可能地国际化,又要保持中国特色的根据。当对此缺乏明确认识时,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在所难免。就管理方面的原因说,虽然目前流行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不是国家和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但缺乏主流的、主导的评价标准,非主流的则会乘虚而入,这是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
为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善评价机制是当务之急。这样的标准和机制应体现如下的基本要求:一,评价导向要清晰。要坚持我国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方向,突出质量,鼓励创新。二,评价内容要科学。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体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经济学的根本要求,同时要借鉴吸取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成果。三,评价标准要实事求是。要体现分类、分层次的原则,对不同类型成果实行既统一又有区别的评价标准。四,评价方式要充分体现经济学的特点。
(逄锦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