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论中国经济学的方向和方法(上)


来源:人民网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在经济理论多元化的同时,要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占主导地位的根本经济理论和根本经济思想,没有根本理论和根本思想的国家,充其量只能跟在别国后面走,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是时代和实践赋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方向,一是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把这些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要借鉴和吸取世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三最根本的是要能够反映和解释我国生动活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建设和发展中国经济学,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同时吸取现代科学的方法,要克服目前盛行的把数学的方法极端化和以数学的方法代替甚至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根本方法的倾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经济学,要坚持为广大民众根本利益服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创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发展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我国经济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经济学还存在一些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同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在争鸣中发展一样,关于我国经济学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从来都没有间断过。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与大家讨论,以促进我国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一、中国经济学和与中国经济学有关的几个概念

(一)关于中国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就是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从广义上说,中国经济学既包括现在学科分类中的理论经济学,也包括应用经济学,即所有的经济学科都要反映现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中国特色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从狭义上说,中国经济学指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在现行的学科分类中就是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中的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中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等。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中国特色是不言而喻的,而政治经济学则应该在反映现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反映中国特殊国情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仅仅要为其它经济学科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最基本的经济理论、经济方法,更要为其它经济学科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更高层次能够指引方向的基本经济理论和根本经济方法。一个国家在经济理论多元化的同时,要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占主导地位的根本经济理论和根本经济思想,没有根本理论和根本思想的国家,充其量只能跟在别国后面走,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要不要建立中国经济学,理论界颇多争议。有人认为经济学不分国界,无所谓哪国经济学,更谈不上建立中国经济学。[1]有人主张要建立并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学。[1][2]我赞成要建立并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学,而且要努力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由是:

第一,经济学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作为研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在全世界范围具有共同性,正是这种共同性,决定了各国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全球性和国际化的必要性;但作为研究生产关系、利益关系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则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并由于各国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具有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国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差异性和本土化的必要性。认为经济学不分国界的观点,从哲学意义上是以共性否定了特殊性,从实际意义上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否定了后发的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理论。

第二,由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许多经济现象是其它经济学没有解释也解释不了的。如中国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没有选择其它经济制度,为什么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走其它道路,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能实行其它的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问题是其他经济学至今没有回答也不太可能作出科学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只能由中国经济学作出。

第三,事实上中国经济学已经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只是这种理论尚需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关于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在我国已经流行多年,不少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一就是西方经济学。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在西方国家没有西方经济学,只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以主张我国高校不要开设西方经济学而应该开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确实是我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特殊称谓,西方发达国家有经济学,但并不冠以西方,如在世界多国具有影响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就称经济学,当然西方大学也确实开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我赞成继续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因为现在我国引进的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由古典经济学演进而来的经济学确实是来自西方而又不同于我国的经济学。需要明确的是,这里冠的西方主要的不是自然地理概念,而是发达国家的代称,所以现在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确切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中不乏科学的成分,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这种理论赖以产生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西方发达国家会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P36)但是,西方经济学不是万能的,且不说其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并且面对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新问题也需要发展,即是其中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有效的理论,当在后发国家应用时,由于发达阶段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其有效性也会打折扣。

(三)关于现代主流经济学

在大学的课堂上,在报刊中,一些学者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是现代主流经济学。什么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我国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和西方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是否是同一概念?如果对此不加以说明,其后果可能是误导经济学的初学者和并不专门研究经济学的人们,使他们误认为我国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与西方国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是同一概念。

事实上,在西方,所谓现代主流经济学一般指的是由古典经济学衍生而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践为根基,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精华,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的经济学。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邓小平曾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4](P83)很显然,,中国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和西方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不是一个概念。

二、中国经济学的方向

关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其焦点是:中国经济学究竟是照搬西方经济理论,亦步亦趋,还是要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改革开放开始不久,西方经济理论大量传入中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理论禁锢的我国经济学界感到耳目一新,对西方经济理论学习、传播成为风气,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历史的进步性。但其后在学习传播西方经济理论的同时,出现了一种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忽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对西方经济学则照抄照搬的倾向。对于这种倾向,不少学者曾经呼吁,需要纠正,[5]我也曾撰文进行分析,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也有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的问题。从国际国内大环境看,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主义出现挫折,有人对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指导社会主义走向胜利产生疑义,对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如何,不少人也产生疑问。受这样社会思潮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降低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热情。从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看,尽管经济学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推动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内容的创新,但这种创新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系统和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加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使人们感到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知识和对经济现象分析的方法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这可能是一部分人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腻烦和对西方经济学感到新奇的直接的原因。我当时认为,这样的现象是暂时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是可以得到克服的。我甚至预言,经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是最可能通过百家争鸣而出伟大理论和思想的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经济理论探索空前活跃,在这样的时代,政治经济学一定会同其它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一起,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6]

但是,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时至今日,上述现象似乎并不能说已经完全得到转变,因此关于中国经济学发展方向的问题仍然有讨论的必要。

经济学,就其根本的宗旨而言,是经世济民的致用科学,中国经济学当然要为民众富裕和国家强盛所用;从其学科的内部分工而言,其中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社会科学,中国经济学当然要研究中国的生产方式和中国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在不同社会是具有共性的,而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不同社会则具有不同的性质。由经济学的这些基本规定性所决定,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一是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把这些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要借鉴和吸取世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三最根本的是要能够反映和解释我国生动活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这三点既体现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学发展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方向。

之所以必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先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为实践证明了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最根本的不在于它的个别结论,而在于它提供了认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凭借这种方法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这一点是至今一切西方经济学科没法比拟的。同时也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这种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这是历史事实,如果说国情这也是最基本的国情之一。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然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确切地说,中国的经济学必须以发展着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经济学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

之所以必须借鉴和吸取世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的成果,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对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许多分析及其得出的理论,包含有科学的成分,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运行分析的一些方法,许多是自然科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便捷可行,所以借鉴和吸取这些科学的成分和方法,为我所用,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是有益的。更何况,我们要摆脱后发的被动局面,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不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也是不可以的。但必须明确,西方经济学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前提,其基本假定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所以不可能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根本理论。我国目前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引进,既有不够的问题,表现在对多种学派的理论全面介绍特别是分析不够,一些学者对西方经济学知之甚少,由此导致不能够有效地批判吸收;也有盲目崇拜、照抄照搬的问题,表现在有的学者对西方经济学囫囵吞枣,并未弄懂西方某种理论的针对性、假定前提,而片面应用,甚至以追求一些词句为时髦。对这两类问题,必须客观地分析,予以纠正。基本的原则是,对西方经济学一是要学,要下力气学懂、学通,二是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经过分析和检验,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7]

之所以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是因为,经济学是实用的科学,经济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够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指导实践的发展。所以,无论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是借鉴和吸取世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史无前例的实践,伟大的实践会产生伟大的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在实践中创新,中国经济学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成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用之学。

 

(逄锦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