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段文艳:中国民间信仰的空间呈现与表达(下)


   民间信仰之空间系统的内在特征

空间性是民间信仰得以系统表达的关键所在,而与民众世俗生活的密切相关更使其具有公共性、移动性、时间性等内在特征。

首先,公共性。这是指在一定的公共空间范围内人们对于神灵的敬奉是自由、开放的。当然,这种公共性在某种情况下又存在一定的相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家庭内部的日常信仰空间对家庭成员来说是公共的,但对于家庭之外的人来说则是私密的;其二,在家庭发生重要事件——例如婚丧嫁娶、修房盖屋——时,也会有限度地向亲朋好友开放。同样,村落内部的信仰空间在通常情况下也只向本村村民开放,但在非常时期则会向外村开放。例如在面临各种危难,或利用水利资源时,便不得不将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连接为一个更大的空间,以避免或减少外来压力对公共空间造成破坏或挤压。不过,与村落和家庭相比,庙会空间则处于一种较为开放的形态。可以说,信仰空间越大,其公共性表现得越强。

其次,移动性。民间信仰的实践空间并非固定不变,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位移。例如,家庭信仰空间既可以在房屋或院落内部得到展现,同时,还会根据实际需要移动到自家的坟地、田地或场院,甚至还会随着家庭成员的出行、分门别户或庭院本身的迁移而发生某种改变。这是因为家庭信仰空间是基于血缘、亲缘关系建构起来的,并与家庭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此,所有家庭成员及其崇拜祖先和神灵的场所都是家庭信仰空间的组成部分。另外,村落及庙会的信仰空间也会随着信仰主体的需要而发生位移。因为人们既可以设立、废除或移动某一座庙宇或庙宇中的某一尊神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入哪一座庙宇,或敬奉哪一位神灵。空间的移动性是民间信仰社会适应力的集中体现,受民众信仰的实用理性等特征的制约。

再次,时间性是民间信仰空间的另一内在特征。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信仰空间的神圣性才得以凸显出来,否则,它便退隐为世俗形态。换而言之,神圣空间的存在常常以神圣时间为前提或相伴存在。例如,在神诞日、年节或婚葬等时间点,信仰空间的神圣性便得以充分彰显;某些世俗空间经过一定神圣时间内信仰仪式和特殊的信仰符号的洗礼也会被建构成神圣空间。时间性对信仰空间的影响既包括世俗空间的神圣化,同时也包括神圣空间的世俗化。信仰空间随着时间的周期性或不规则转换,不断被强化、确认及传承。因此可以说,时间性是民间信仰获得稳定空间并得以存在、发展的要素之一。

通过揭示民间信仰空间系统的三个内在特征,不仅可以观察到中国民间信仰的多重面向,也可以进一步探析它与中国社会秩序的内在关系。民间信仰往往将宗教意识通过实践转为行动,借助各种仪式把神灵祭祀外化于空间之中。对于人们来说,信仰是一种生活,是满足现实需要的途径。信仰和祭拜何种神灵,既源于信仰传统,又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实际需要。这也是民间信仰的神圣性与世俗空间紧密连接的根本原因,如果脱离其生活空间,探寻其信仰之来龙去脉,就会显得有些无的放矢。

民间信仰之空间系统的存在基础

在对中国民间信仰空间的存在形态及其内在特征进行一番阐述之后,还必须探明信仰空间得以建构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一般来说,民间信仰是普通民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与其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密切相关。民众对于自身生活空间有着十分精准的计算:家里或村里需要祭祀什么神,什么神在什么时候祭祀,用什么来祭祀,都来自于他们或祖祖辈辈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绝不会轻易浪费一根香、一张纸和一寸土地。民间信仰体系中缺少专职的神职人员似乎也可以看成是乡村民众精于计算的结果。所谓“上供不吃亏,烧纸一堆灰”、“上供人吃,心到神知”等流传民间的谚语、俗语也直接、间接地反映出民间信仰中所隐含的某种功利观念。在信仰活动中,花销多少香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生活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要素密切相关的,另外也与他们的现实需要保持某种平衡。一句“千里远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道破天机。

正是因为普通民众多持这种态度参与神灵祭拜和信仰活动,所以民间信仰赖以存在的空间基础呈现出独特的样貌。即民间信仰者所制造的神圣空间往往会与其生活空间保持一致,而不会多跨出一步。这也说明中国民间信仰的现实存在,离不开生活经验的计算,似乎与波普金的“理性的小农”等论断,有某些暗合或相似之处。笔者以为这并不能够否认普通民众对于信仰世界的感知和接受能力,至多只是他们营造信仰空间的独特方式或手段而已。中国普通民众对于生命之宗教意义的追求与其他宗教信仰者相比,不论是出发点还是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将信仰的基础建立在他们的现世生活之中。于是,中国民间信仰形成了重视现世人生,而非追求来世的样貌。人们普遍相信来世的存在,也从来没有放弃与之沟通,但是这种沟通是有条件的,是以自我的现世人生为旨归的。

笔者尝试以中国本土宗教及固有社会结构为研究重点,审视中国民间信仰,并对中国民间信仰的空间呈现与表达展开初步探索。虽然信仰空间与中国社会其他空间结构存在着诸多连接和交叉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论说对象加以学术审视和缜密解析。惟有如此,并将空间理论与更多的事实相结合进行科学论证,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分析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秩序的建立、维系之关系等问题。

[作者单位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