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内外专家走进北部湾 群贤毕至建言发展

 

11月27日-28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2012年海内外专家走进北部湾”活动在钦州、玉林两地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等知名高校、大型国企的23名专家或高管,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点产业园规划发展、服装和陶瓷器重点技术难题,展开现场考察调研、座谈问计、技术指导。
本次活动是人社部“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项目之一,邀请到的专家既有行业中的翘楚,也有领域中的精英,基本代表国内园区规划建设、石油冶炼、服装、陶瓷产销等领域的最高水平。他们此次北部湾之行,犹如一场“名医会诊”。
A站:钦州
“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近年来,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钦州在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现状一: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于今年4月正式开园。该园是全国第三个、我区第一个中外两国合作的产业园区,园区地处北部湾核心地带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必须站在更高、更长远、更国际化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建设,因此园区规划人员一直苦心钻研、求贤若渴。
问题:园区未来的定位及产业规划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外合作园区建设投融资有哪些方式方法?……座谈会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专家对策:
针对园区发展规划和定位,参与过多个国家级园区规划的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马云泽认为:园区发展,核心问题是规划。中-马钦州产业园应按国家和区域要求,将“定向招商”作为其主要定位发展方向,重点突出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平台,推动园区在本区域的地位和作用。
在谈到园区规划时,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戴宏伟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避开同质化,寻求差异化。他解释道,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作为国家战略区域化发展的第四极,必须立足北部湾开发和东盟贸易往来需求。他以产业园区都涉足的生物医药板块为例说明,在招商时要避开与其它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研究差异化定位及其发展,才能高起点、更健康地发展。
现状二: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坐落在钦州港,是2005年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炼油化工产业布局,建设广西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而设立的。项目一期于2010年9月进入生产阶段,二期计划将于2013年底建成。整个项目对优化改善我区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稳定区域内成品油市场,满足西南地区成品油市场需求,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困难:随着一、二期项目的深入,技术上也出现了一些难题和困惑。目前,广西石化公司有一个存在于国内炼油行业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平衡炼油综合能耗与长周期安全运行的关系。此外,催化裂化装置渣油掺炼比,也是企业现阶段遇到的棘手问题。
专家对策:
“广西石化综合能耗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教授刘为民在经过实地考察和详细了解后,一语中的。接着他开出“处方”:影响广西石化能耗的主要因素是装置能耗高,若有效提高加热炉效率,广西石化能耗是有提高空间的。
交流中,双方还就催化裂化分馏塔顶部塔板多次出现结盐现象进行了讨论。在催化汽油生产中,由于分馏塔顶压力比其他装置低,水分不能在塔顶蒸出来,只能流经塔板在轻柴油侧线流出导致塔板结盐。刘为民建议,可适当提高分馏塔顶温度,汽油干点控制可放到另一分馏设备中进行,如此可以有效减少结盐现象。
 
B站:玉林
“玉林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北流的陶瓷和福绵的服装业方兴未艾。近年来,作为玉林五大产业集群中的传统优势产业,陶瓷和服装在有着良好产业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存在产业发展虽然量大,但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此次,玉林期待通过借力“外脑”,寻求赶超跨越的突破口。”
现状一:北流日用陶瓷发展已成为国内四大重点产业区之一,出口额已占广西陶瓷出口额70%。当前,在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特别是今年以来欧盟国家对我国陶瓷行业实行反倾销后出现了严峻形势,陶瓷产业亟需进行转型升级,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困难:北流的日用陶瓷在量大、档次不高、价格偏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出更多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在以传统手工艺为主要工艺的当下,如何破解提高自动化水平与用工难之间的瓶颈问题?
专家对策:
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内外陶瓷设计大奖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硕导王耀玲是本次专家队伍里艺术设计领域的“大家”。她认为,北流的陶瓷要想走出困境,首先应重设产品定位,即产品要有品相、品质,设计要有特点、有创新,工艺要有高度,要升级,不能一味地仿照,追求眼前利益,不求新求变。
陶瓷产业要不要上自动化设备?河北省唐山市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国忠肯定地回答:要。他说,随着钢铁等大企业的进驻,年轻人不愿意在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的陶瓷厂工作,给陶瓷企业带来用工荒问题。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对产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与原有依靠熟练工的手工操作相悖。陈国忠力主自动化设备升级换代,“设备升级后,能省人,能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企业效益,这是陶瓷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状二:玉林福绵已成为广西最大的服装制造基地。2012年7月,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在这里,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有1600多家,企业规模小,产品主要以中、低档次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是福绵服装产业的主要现状。
困难:福绵服装如何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实现转型升级,走出困境?如何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接单加工的生产方式,提高服装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创建自主服装品牌?
专家对策: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导宁俊认为,服装产业在福绵已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但品类单一,只靠接单的生产方式,极易受市场变化影响。这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重视,提供服务平台,加强顶层设计,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要对经营者传递品牌观念,循序渐进地采取嫁接或合作方式,开展品牌经营战略。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席阳表示,以代工式为主的产业模式已带来了明显的产业危机,操作工难找、企业技术水平低、恶性竞争普遍、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弱等已经成为该行业的主要特点。要想摆脱当前的困境,他建议:一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人才;二要与南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三要集中现有的产业人才,构建福绵服装技术服务平台,扩大资源利用面;四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善管理,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家队伍。(记者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