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院长在第57届文化讲坛上的讲话:你身边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下)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那么,我们文化“走出去”,以什么方式走出去?也许“穿中装”、“穿西装”都可以,但是不能都“穿西装”。有的人说京剧,那可是“国粹”。但是,多数外国人是看不懂的。京剧的确是有特色的优秀剧种,但是要走出去,你得适应世界,让外国人看得懂。我曾在上海戏剧学院做过一个有关跨文化主题的演讲,一个中文说得挺好的非洲学生说,京剧我只看懂了一出,叫《三岔口》,其他的全没看懂。(全场笑)他不知道《三国演义》,想看懂《失空斩》就很难。北京外国语大学为让京剧走出去,以跨文化的角度在编译100部京剧的英文版台词及解说,我们期盼他们成功。
“京剧”应该怎么翻译成英语?这个词一直被翻译成BeijingOpera (北京歌剧),人家说大概就是北京人演的《图兰朵》、《茶花女》。日本人的歌舞伎翻译成英文,不叫TokyoOpera(日本歌剧),它叫Kabuki。Kabuki就是歌舞伎的日文发音。Kabuki,哦,外国人就懂了,就是日本那种脸上涂得很白的那种演出吧。至少外国人不会认为它是东京人演的《胡桃夹子》,或者《卡门》。所以,咱们好不容易有点中国的、可以输出的、民族的东西,却用了外国词汇,“穿了西装”。明明是中国的馒头,却被翻译成了“蒸气面包”。(全场大笑)所以要想别人尊敬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先尊敬自己的文化。“京剧”就得译成“JingJu”,没有什么可犹疑的!(全场鼓掌)
现在我们又有一个毛病,太爱讲“哲学”,道理说得太多!刚才演讲的几位,都有哲学思想,却都没用哲学语言,都讲了自己。王蒙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他与外国人交流的故事,讲得多好啊,他没讲幽默的定义,他讲的是幽默中的幽默,二级幽默,这可了不起!(全场笑)吴大使讲了中国大妈给外国年轻人洗袜子的故事,说明我们中国人很善良。卢燕则讲了她在中美交流中尊重差异,成功地对付文化歧视的故事。
故事往往是哲学的载体,故事往往离真理最近。所以我想就像今天的四位演讲嘉宾,他们讲的都是故事,讲中国的故事才能感动人。用平易的语言讲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你是高手;用复杂的语言讲一个复杂的道理,你是及格;用复杂的语言也说不清楚,你不及格。(全场大笑,鼓掌)不及格的讲话我们也常遇到啊!(全场笑)到社会科学家那儿说点儿自然科学语言,到自然科学家那儿说点儿社会科学语言,多费劲啊。(全场笑)谁能用简单的话语讲出深刻的道理来,我们就佩服谁,台上这四位,我们要佩服。(全场鼓掌)
什么是中国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事儿。假设我们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尹明华社长去美国出访,他会访问美国的报社、大学或议会,做的事是公共外交。他可以讲《解放日报》的故事,它的正刊什么样,社论怎么写,副刊什么样以及在中国纸质媒体人们还爱不爱看,现在遇到了新媒体的挑战,他准备怎么做。将这些讲给人家,人家就会觉得你们《解放日报》是有思想的,有改革的,还是与时俱进的。读者会吸收营养的,中国特色就在故事里头。
你要给人一个大苹果,就是一个故事,不要费了很多劲把苹果做成果酱或维生素C药片请别人吃。(全场大笑)维生素C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在其中了。有一位外国驻中国大使跟我说,贵国有一个特点,从副乡长到副省长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全场笑)如果他们说的都是原则性的语言,当然一样了。(全场笑)我不是说这样说就错了,但这种语言往往是结论式的,往往是较干巴的。如果乡长讲讲乡里的故事,省长讲讲省里的故事,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为什么我们退步了,不会讲故事了?我们从幼儿园就学讲故事,(全场笑)长大了却不会讲了。所以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我们人人都会,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做了。如果愿意做,我们中国文化就能够影响到世界。撒切尔所说的“中国没有文化输出”这句话就将要破产。
谢谢大家。(全场热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