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在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论坛演讲经济增长

 

2012年12月01日 来源:和讯网
和讯网消息 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论坛于12月1日在北京举行,和讯网全程播报。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或减缓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以下为文字实录:
周立群:主席先生、各位同仁,自今年以来,世界各国机构聚焦于中国经济增长长期走势,由此就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幅跌落到8%以下,这个问题就进一步热议和关注,在热议和关注的各种观点和分析中我们把它分析成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乐观派,它表述中国仍然可以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而且会持续10年、20年。乐观派的观点就短期分析来说,通常称为U型增长。
第二种观点称为温和派,温和派认为在未来的20到30年中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保持7%左右,就短期而言,它认为整体增长是L型,这既有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原因,也有中国自身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第三种悲观派,认为中国将成为最后一个摆脱危机的国家,因为在他们看来现有的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在中国已经陷入流动性陷井,中国来自于民间投资不足以及制造业的不足等,把这些问题和困难看得很重。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
在此我要谈的不是哪种观点更具有预期性,而在于这三种观点背后给我们提出要进一步思考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世界为什么高度关注和热议中国经济?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大国。2000至2010年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已超过20%,成为第一大贡献国。中国正成为推动世界增长的强大引擎。中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为主要原材料出口国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国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稳定市场需求。对主要贸易伙伴而言,中国制成品低廉的价格和稳定的产量为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国家提供了稳定物价和获取附加值的机会。若中国经济走势趋缓既对原材料出口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带来压力,也会对美欧等产品、半成品进口国摆脱经济危机预期产生重要影响。
为此,中国的经济增速成为国内外对国际经济走势判断的聚焦点。对主要研究机构而言,研判中国经济未来走势不仅是预测和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参考,也是预判未来世界经济情势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个问题:各种研判分歧导源于对改革取向和政府调控能力的疑惑。不同的研判的成因除去国际经济情势的不确定性和对经济周期趋势的判断不同外,较大分歧导源于对中国改革取向和政府调控能力的不同理解或疑惑。
即使乐观派也认为改革和发展能否实现需有明确的目标和政府执行能力。正是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会减缓甚至阻碍持续的增长。而对乐观观点的主要批评也在于其对中国改革取向及对市场化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关注及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数重视不足。对中国未来改革难度的判断是温和派与乐观派的主要区别。
人口红利消失、环境压力上升、产业结构失衡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都为决策者实施下一步的改革增加了难度。高速增长往往会掩盖某些体制矛盾。对政府调控能力的信赖是温和派与悲观派的主要区别。悲观派认为中国改革方向尚不明确,传统的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已尽,中国潜伏着不可跨越的重大危机。
第三个问题:各种研判深涵着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反思。当我们将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格局中定位审视时,不应忽略了中国发展道路已显示出的成功性和独特性。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体制基础、目标取向、路径选择、时序安排上是有其特色,其路径不仅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不同,与传统大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也不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正日益显示出了它将会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强国。
三十多年来,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中国政府采取“渐进式”改革避免了某些国家“激进式”转型带来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注重制度“内生性”减少了“移植性”制度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适。然而,进入新时期中国发展所遇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都有了较大变化。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国际市场态势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挑战,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市场治理结构调整变数加大。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的事件,而是国际性的又是全方位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最为重要的事件。同时,“转型”决不仅仅是一种调节机制替代另一种调节机制,它本身也是个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过程,并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转型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此而言,时代为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我们的理论思维也应切入到更深厚、更广阔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中。
在此我想引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新提法,以为我们共同学习和研讨。两个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发展方式;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市场化改革的两个更字: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步发展的四个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发展展趋动的四新: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等等。这些全新的提法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探索提出了全新的命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