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虎森、薄文广、郑长德主编的《空间经济评论》(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论文集)2010卷、2011卷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空间经济学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略的空间因素纳入到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并借此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和(或)集聚与分散机制,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人类的经济活动存在于时空中,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而言,离开时空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两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忽略了空间因素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处理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技术工具,或者说无法突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屏障。如果把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视为经济学研究的参照系,那么可以把斯塔雷特的空间不可能定理作为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时的参照系。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当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时,如果认为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且把经济活动区位的不同状况归结为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则可以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如果认为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此时的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无法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以及后来的空间经济学的诸多模型。
空间经济学得以创立从而主流经济学得以接纳空间维度的关键之一,就是有了合适的技术工具,这就是D-S(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模型。D-S模型把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纳入一般均衡模型,建立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化需求之间的两难选择如何达成均衡的框架。克鲁格曼根据D-S模型,建立了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和企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奠定了对经济活动进行区位或空间分析的微观基础。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的内在动力是厂商和劳动者(消费者)的区位选择行为。任何厂商都有选择较大市场规模区作为生产区位的动因,每个人也有迁入大市场区的动因。因这种趋势,在市场规模大小不同的两个区域之间,将出现厂商和劳动者的转移行为,一旦发生厂商和劳动者的转移,则进一步将放大市场规模上的原有差异,进而形成一种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一旦形成这种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则在自由贸易度逐渐增加大情况下,将最终导致形成工业核心区和农业边缘区这种稳定的核心-边缘型空间结构。
空间经济学认为即使不存在外生差异,经济空间也必然会发生演化分异,也就是说经济存在着内生的非对称性,当然在本来就存在外生差异的条件下,经济空间的演化更在情理和自然之中,并且,偶然的历史事件、预期以及政府的干预与引导等外生差异因素经常起重要作用。尤其是贸易自由度处于某临界值区间时,空间经济学基本模型的数理分析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且不存在外力作用,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终将使区域演化分异,产业集聚不可避免,甚至形成极端的核心-边缘结构。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向非集聚区域(边缘区)输出商品。核心区的市场需求远大于边缘区,并成为它进一步吸纳人口和产业转移、促进资本积累和知识创造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除了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以外,由于运输和贸易成本的节省,核心区相对于边缘区还拥有成本低廉的优势,成本低廉涵盖各种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对产业和人口形成巨大吸引力。核心区需求大和成本低的优势既各自自我加强又相互加强,形成强化核心区集聚力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不断增强自身的优势。核心区的巨大优势往往由最初微弱的优势在演化中不断累积而成,最初的优势则可能来自先天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偶然的历史事件或随机的微小扰动,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存在,累积过程无需借助外力就能持续进行下去。
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平滑经济,空间经济学是包含着非均衡力的“块状”经济学,正是由这些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块”组成了我们现实的经济世界。空间经济学的核心模型是核心-边缘模型,它给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理论观点,揭示了经济活动空间模式的复杂性,例如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内生的非对称、突发性集聚、区位的粘性、驼峰状聚集租金、重叠区与自我实现的预期等许多富有洞察力的理论观点。与此相对应,它所给出的政策性含义也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更加符合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思路和逻辑,它的诸多结论也更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实际,因而空间经济学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在分析和论述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中的重要议题时,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给一些重要问题或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逻辑和思路,使我们对问题的把握及解决可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同时这种应用性的扩展也有利于空间经济学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问世后,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到空间经济学研究行列,通常在核心-边缘模型基础上通过放松或完善其严格的假设条件进而更符合现实经济来扩展和完善空间经济学的研究。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藤田、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三位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空间经济学家的著作《空间经学:城市、区域和国际贸易》;200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布雷克曼、盖瑞森、范·马勒惠克的《地理经济学导论》;2003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鲍德温、福斯里德、马丁、奥塔维诺、罗布特-尼库德的《经济地理和公共政策》;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库姆斯、迈耶、蒂斯的《经济地理学》。至此,空间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国内对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2005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为了使国内学者以及空间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好地交流其思想和成果,我们决定在每年空间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中选择一部分优秀论文公开出版,该论文集定名为《空间经济评论》,希望本书得到众多空间经济学研究者的关心和喜爱。虽力图言信据确,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文为《空间经济评论》主编的发刊辞,文字作了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