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发达城市区县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
与坪山新区日益加快的工业化进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坪山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其工业化进程,仅仅处于一个中等的位置,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病床数和人均预算财政支出等两项指标中坪山新区在深圳各区中均处于最低的层次。另外,坪山新区在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方面也相对不足,目前全区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仅占5.2%,无1名省特级教师;仅有一家二甲医院;没有文化、体育中心,没有一家大型图书馆、等级影剧院、音乐厅。在环境方面,突出坪山河污染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导致了不少优质项目难以引进落地,即使那些在坪山投资建厂的经营管理者和高端人才也还是选择在老关内居住,而只把坪山作为一个单纯的生产基地,而这反过来又不利于坪山城市服务需求的有效培育,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坪山新区的城市化进程远远地滞后于其工业化进程,这样的城市化不仅远远没有体现宜居宜业、和谐幸福的城市价值,同时还可能发展成为坪山经济发展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坪山新区必须要有新的城市化理念。还需特别指出,在过去以经济增长而非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指挥棒的作用下,政府往往强调通过快速工业化的手段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个途径尽管快速见效,但也十分容易形成对工业化的路径依赖,从而导致对城市化重视程度不够。从另一角度看,工业化的持续性实际上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比如容易受到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国家和省市宏观政策、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工业化成功和持续性远比城市化成功更难和更不确定,因而先工业化再城市化导致的结果是工业化不能持续,即使工业化能够获得成功往往也会由于形成了对工业化的路径依赖,导致对城市化的漠视,进而造成高经济发展速度与低城市化水平共存,最后可能走入工业化后劲不足的发展陷阱。 松山湖走了一条和深圳坪山截然相反的道路,即先塑造城市环境,再吸引产业,进而形成高质产业化水平与优质城市化水平互融共进的发展路径。 坐落于国家 另外,松山湖在医疗、教育、卫生、文化等其他方面也取得了骄人成绩。松山湖优质城市化背后是高速的经济发展,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0亿元增至2009年的215亿元,4年时间内增长10倍,年均增长率达81%,同时税收年均增长率为120%;专利授权量平均增长率140%,并于今年11月跨入了国家级高新区行列。松山湖优质城市化也体现在通过“招商选资”引进了大量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园区目前产业发展重点是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坚决拒绝接收污染大、能耗大、科技含量低的项目,松山湖逐渐形成了一个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说,优美活力的城市环境和高效完备的城市公共服务是成功打造松山湖模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先塑造城市环境,再吸引产业,松山湖形成了高质产业化水平与优质城市化水平互融共进局面。 通过坪山和松山湖的实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工业化来说,城市化例如医疗、教育、卫生、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实际上可控性较强,虽然这种城市化对于产业化发展可能影响较慢,但是却更深远和持久,用最通俗语言讲,就是建成后的各种城市化设施留在当地,还可以为当地百姓造福,而如若建成后的工业化如果失败或是重置,那么除了一堆废铜烂铁外,对当地还能够留下什么?因此这种优质的城市化才是符合国家发展大趋势的,即产业发展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而非产业自身,尽管这种城市化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刚开始较慢,但是一旦启动后就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十分强劲的巨轮,最终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阶段,产业和人才越是高端,那么它们对于单纯产业发展环境外的所在区域的综合水平,特别是各种诸如便捷交通、医疗、教育、卫生、环境生态等公共服务水平越为看中,越为敏感,而且相对于普通产业和劳动者,这些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区域根植性更强,作为历史产物,无论是福田还是南山亦或是相邻的惠州,它们的城市化都有些难以满足高端产业和人才对产业自身外日益提高的各种城市化公共服务需求,坪山新区完全可以利用超前的城市化服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来有计划有步骤的吸引老的关内人才和相邻惠州的人才为坪山所用。 综上关于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分析,我们认为坪山新区目前亟需从旧的发展老路中走出来,加大和超前进行各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环境生态、道路交通等各方面的发展力度,我们应当以优质的城市化为目标来吸引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同时又通过这种高质量的产业化发展来支撑优质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最终实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要求下创造具有坪山特色的坪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