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华认为,相比于跨国并购,绿地投资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工期很长,不利于投资者及时把握国际机会。“绿地投资固定投资很大,当形势不好的时候不利于及时撤出,所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然,投资者也会有难以适应当地法律、习俗、宗教等因素的考虑。” 某矿业集团负责人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对外投资的采矿业也采取并购的方式。投资矿业需要的资金量加大,施工期也比较长,并购能够快速地进入生产阶段。
事实上,东道国更欢迎绿地投资,而对并购方式则往往采取一些限制级措施,如反垄断法等法规。并购可能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或研发的降级,但绿地投资不直接减少东道国经济的技术资产和能力。在拉动就业方面,绿地投资显然比跨国并购更能作出贡献。企业因为被并购导致裁员的状况时有发生,所以说,当利用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时,并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绿地投资则不然。
但现实中,跨国投资者基于风险和市场的考虑更倾向于并购方式。这些投资者多是新兴的、发展迅速的跨国公司,他们通常为使其产品及经营地域呈现出多样化,往往采取并购方式进入目标市场,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人力资源,还可以通过接管一家公司立即获得现成的供应商与市场网络资源,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
其实,跨国经营者在国际投资中也并非统一的实行并购。他们会有选择性地切入合适的国家开展并购活动,比如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而对工业化较低的国家,他们暂时还没有并购的胃口。对于这些国家,他们往往还是采用绿地投资模式进入。所以在一些较贫困的地方,外资流入非常有限,从这个角度看便不难理解。外资要进入这些国家必然要新建投资(绿地投资),衡量投入产出后,显然对跨国投资者并不合算,至少没有“换一个国家实现并购”合算。
李伟华认为,以前外商倾向于在华绿地投资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所有制太过单一。但随着中国企业所有制的多样化,并购已成为外国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快捷方式。“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外资带来的资本、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还能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我国应该继续改善投资环境,让外商‘好投资,投好资’,努力多吸引一些绿地投资。” 李伟华说。
中国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均放缓
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1年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受访的美国、欧盟、日本企业中,近两年有扩大在华投资意愿的企业比例分别为83%、59%、67%。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UNCTAD)对全球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意向也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是跨国企业在未来两年全球投资的首选地,中国吸收外资的前景将进一步被看好。
“中国政局稳定,有比较健全的金融体系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工业体系及基础设施较好,而且国家对外资有一定的政策优惠,所以中国是跨国公司的理想地。国际投资需要载体,跨国公司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当今全球1万多家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份额。”李伟华认为,跨国公司比较看重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来看,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是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最大因素。”李伟华说。
尽管中国是首要投资对象,但自去年以来,外资在中国的流入呈减速的趋势。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去年以来,美国和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盟对华投资出现减速。去年1至12月,美国和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资为29.95亿美元和63.48亿美元,分别同比下降26.07%和3.65%。
目前,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发达国家资金回流成为中国吸收外资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发达国家资金回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要自救自保,必须要把资金从发展中国家撤回去;二是美国等经济体的经济好转,也会使得资金回流。
在外资流入减速的同时,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幅也在收窄。据商务部统计, 2011年中国境内投资者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600.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8%。
国内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领域。新金融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政治风险、公司治理模式差异、企业文化、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国内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副经理沈良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目前宁波金田在美国有矿产投资,虽然非洲矿藏丰富,但考虑到非洲政权、政策的不确定性,他们暂时放弃了对非洲市场的投资。
李伟华认为,政策风险对投资者来说不容忽视。利比亚,伊拉克等地因为政治风险损失了大量海外投资。此外,国外有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国内的公司治理模式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如何调整是个难题。在“走出去”的企业中,人才储备不足也同样使国内投资者头疼,他们缺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新金融记者 宁广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