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2012年的国际投资呈现出新的格局:一季度,全球外资流入锐减,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步伐放缓。与此同时,受整个经济环境影响,中国对外投资也稍显“慵懒”。而国际投资的“不均衡”趋势并未在2012年得到改善,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非股权经营模式在国际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热捧“非股权经营”
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用非股权经营模式进行国际投资(非股权经营模式是指在诸如合同制造、服务外包、订单农业、特许经营、技术许可以及管理合同等国际生产中,跨国公司可以在不拥有东道国企业股权的情况下掌控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模式)。之前联合国贸发会议估算,2010年全球范围内跨境非股权经营模式产生超过2万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合同制造与服务外包贡献了1.1万亿-1.3万亿美元,特许经营额约为3300亿-3500亿美元,技术许可经营总额为3400亿-3600亿美元,管理合同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订单农业遍布110多个国家。2011年趋势更为明显:非股权经营模式的增长速度均好于其所在行业的总体增长水平。
非股权经营模式可以使跨国投资者绕开设立新厂,或者收购国外企业所需的麻烦且不易成功的程序。程序相对简单的非股权经营模式可以使双方共同受益。对于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东道国而言,非股权经营模式能够为他们带来显著的发展效益。有数据显示:非股权经营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大约1400万-16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合同制造和服务外包更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它在一些国家中,其创造的增加值甚至超过了当地GDP的15%。在一些产业中,其出口额则占到了该行业全球出口总额的70%-80%。
世界著名的服务外包公司印度塔塔公司,接收美国、日本等国的订单进行生产。塔塔公司每年为印度创造了大量GDP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在莫桑比克,订单农业使近40万的农民参与到了全球产业链中;在天津市的北辰区,太阳食品天津有限公司和双口镇的养殖户签订供销合同——订单农业,带动了北辰区上万户农民致富。不难看出,非股权经营模式可以通过生产能力建设、技术扩散以及促进国内企业发展等方式,促进发展中国家中长期的产业发展,帮助其融入全球产业链而使之获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认为,非股权经营模式强化东道国潜在的生产能力,也同时增进了其国际竞争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非股权经营模式在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伟华认为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对于东道国发展中国家来说,合同制造具有高度的商业周期性并且能够被轻易地转移和替代。非股权经营模式不如股权经营模式稳定,双方违约的风险比较大。此外,东道国的企业通常处于生产链的末端,从全球生产价值链体系中所获得的收益偏低。由于此模式所倚重的是低成本劳动力,所以从事生产劳动的企业工作环境无法得到保证。这使得业内人士担心跨国公司可能利用非股权经营模式来规避社会与环境责任。
不难看出,发展中国家在享受非股权经营模式所带来的经济及就业等福利的同时,不得不防止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中,过于依赖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与操纵的全球价值链对东道国来说并非好事。
全球投资不均衡
《2011年外国直接投资检测报告》显示:从目前获悉的主要观点和数据上看,2011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15000亿美元,较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已有所恢复。与此同时,投资的区域特点、产业比例、进入模式等方面格局也逐渐清晰。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吸收了超过半数(52%)的国际直接投资,达到6420亿美元。2011年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吸收外资的主力军,其全面吸收外资规模达7500亿美元。新金融记者通过整理近三年的统计数据发现,2010年,流入东亚和东南亚国际投资猛增了34%,达到历史新高,但2011年,东亚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已不再是吸收外资流入的主力军。被加勒比海及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取而代之,外资流入同比增长35%,成为吸收外资的主要目的国。但非洲、内陆和小岛屿国家等最贫穷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依旧不振。
对此,李伟华认为,“国际投资呈现出地区不均衡的区域特征表现了国际投资的逐利性质。国际投资选择目的地的时候会有一些考虑因素,比如当地产业发展状况、投资回报率、基础设施状况、工资水平、政治风险、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是不同的。中东、北非政局动乱,国际投资不仅不会进入,而且还会往外撤。金砖五国政局稳定、市场大、产业基础好,这些比较符合国际投资的偏好。”
从过去两年的数据上看,流入制造业的外资有所复苏,其项目数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总项目数的近一半。伴随着制造业的兴起,国际投资在服务业上的表现依旧不够热情。数据显示:商业服务、金融、交通、通信以及公共事业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但在制造业中,商业周期敏感的行业,如金属和电子等行业则有所下滑。
国际投资在地域及行业上表现出偏好趋势的同时,各国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监管和限制的政策措施比例也有明显提高。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出台限制性投资措施和监管审批程序,投资保护主义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尽管如此,开放和促进投资仍然是投资政策的主导因素,资料显示,有68%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国际直接投资。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阿米努·巴希尔·瓦利曾表示:“尼日利亚是一个矿藏十分丰富的国家,我们愿意与民间资本在任何方面进行合作,希望各国投资者来开采。”
跨国并购多于绿地投资
除了地区和行业上的不均衡发展,两大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绿地投资(创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也同样印证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偏向。近年来,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总额上升,而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模式的绿地投资却在减少,这一情况在《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有所说明。《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跨国并购总额虽只是2007年历史最高位时的1/3,但却同比上升了36%。而绿地投资的项目数则再次减少。与此同时,市场对2012年的表现似乎不抱太大希望。《2011年外国直接投资检测报告》预测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外资流入锐减,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受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流入量双双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