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同顺: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上)

当前,中国已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但在这个全新阶段社会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困扰各级党和政府的难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前社会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以及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和有效进行社会管理呢?

  社会管理问题增多是我国特殊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

    当前中国社会管理问题增多并不是发展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的社会转型期,现在我们就处于这个快速社会转型期的中间阶段和关键时期。

  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转型期除了具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冲突加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升级换代加快,社会价值观混乱和缺失等一系列相伴而生的其他特征。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期还同时遭遇了信息化的冲击,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为社会转型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另外,日益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国的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鉴于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面临的经济困境,它们必然在国际贸易上处心积虑地为中国设置障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生产和就业;而西方国家由于政治上的偏见和野心,也必然不断对中国政治问题指手画脚、制造事端,利用网络、宗教和非政府组织进行渗透,利用突发性的国际事件煽风点火、祸水东引等。这无疑为中国的社会管理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

  总之,当前中国社会管理问题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中国在快速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属于特殊发展时期的正常现象,而且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仍然存在大量的社会管理问题。

  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思维

    有效进行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和政府的目标与职责,那么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和方法,也就自然地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工作内容。各级党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至少要具备以下战略思维和意识:

  第一,要确立应对社会管理问题的不确定性思维。由于当前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因此社会管理问题增多就成了这个特殊时期的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管理问题的发生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社会管理问题是有规律的,是常规性的,还有一些则是突发性的,没有任何规律可言。有些社会管理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征兆,有些则没有任何原因和征兆,难以预测。人类社会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切皆有可能”,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就更高了。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必须树立不确定性思维,既要认识到有些事情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又要认识到有些事情可能会在预测和预防之外发生。因此在制定战略和决策时,要多做各种可能预案,防患于未然;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有心理准备,做到从容应对。

  第二,对社会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分类,分门别类进行处理。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社会管理问题进行分类,建立科学分类机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分类,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案。如根据社会管理内容的特点,可以将社会管理划分为:民生型、冲突型、安全型和政治型等几类。根据社会管理问题发生的频度,可以把社会管理问题划分为:日常性社会管理问题、周期性社会管理问题和偶发性社会管理问题。如各种民生问题主要属于日常性社会管理问题,要采取治本之策,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做起;如农村村级两委换届主要属于周期性的社会管理问题,应该在换届选举前摸清状况、逐村排查,对于问题村提前做好各方工作和应急预案,将换届产生的矛盾冲突和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对于突发性社会管理问题,要从性质和特点上区分生产安全事件、重大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群体性冲突事件等,进行更细的分类研究,确立不同的处理机制。

  第三,创新社会管理要从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入手。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全稳定,社会和谐有序、公平公正,凡是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合理举措都可以考虑,凡是无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举措无论多新也没有任何意义。社会管理的内容包罗万象,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问题,各个地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可取的做法是,分析判断哪些是本地区最突出、最集中的社会管理难题,哪些是本地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社会管理难题,在作全面统筹、总体部署的同时,优先考虑解决本地区的突出问题。

  第四,要注意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当前我国人民的需求层次已经从生存型需求转变为发展型需求,而当前发展型需求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这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加大投入,在满足数量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另一方面,从制度上保障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从源头上杜绝不和谐现象发生的根源。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尊重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适当让利于民。

(作者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