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瀚 周立群
北部城区在天津城市发展中拥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地位,但北部城区的相对落后已成为城市功能提升和三区联动的制约。老城区“弃二促三”的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工业东移背景下的产业空洞化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并存。
本报告建议:1)借力京津滨环绕的区位优势,加快北部城区发展,提升其竞争力;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北部城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撑;3)有针对性的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创造良好的城区社会环境;4)探索新的投融资方式,健全支持北部城区发展的长效机制;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北部城区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6)把张兴庄都市产业园建设为北部城区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天津北部城区的地位与发展特点
1、北部城区在城市发展中拥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地位
天津北部城区包括河北区与红桥区的全区以及河东区与北辰区的部分地区。作为天津的城市发源地和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北部城区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工业基础,是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在近代史上,老城区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工业化和规模扩张的成长期,老城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会有所下降;而在质量提升为主要特征的成熟期,老城区的地位将强烈反弹。“十二五”时期,作为天津老城区的主体,北部城区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提升城市经济质量、优化城市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中体现。
2、北部城区相对落后已成为城市功能提升和三区联动的制约
“十一五”时期,尽管北部城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它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后地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2006-2010年,北部城区国内生产总值从205亿元增加到460亿元(经济数据为河北区与红桥区数据加总)。虽然经济总量实现了倍增,但由于经济发展起伏过大,使得北部城区难以实现对其他中心城区的赶超。在中心城区经济总量排名中,红桥区始终垫底,河北区坚守倒数第三,而倒数第二则是部分属于北部城区的河东区,红桥区与河北区的经济总量之和还不及河西区或和平区单体。
五年间,北部城区占中心城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7.04%变为22.31%,只增长5.27个百分点;而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从4.59%到5.05%,更是仅增长0.46个百分点。北部城区对中心城区乃至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微弱,已经成为影响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的短板地域和全市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制约地域。
3、“弃二促三”的产业转型任务艰巨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二五”时期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取向,但是不同城区的调整路径各不相同。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北部城区则要兼顾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的白手起家,在二、三产业联动协调发展上探索一条新路。在产业结构重、产业层次低的北部城区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难度无疑是巨大的。
二、天津北部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北京空间发展向南拓展,京津滨一体化加快推进
为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北京的发展战略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以“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共赢姿态取代原先“劫北京之富济津冀之贫”的偏见,将部分产业部门和经济功能向津冀地区转移,意在借助与天津和河北的合作缓解“首堵”之困,实现自身向更高水平的提升。
二是更加坚定的向南拓展发展空间,在继续实施《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的行动计划》的同时,与河北省合作在保定和涿州建设京南新城,并谋求与《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京滨综合发展轴实现战略对接,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组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形成京津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作为“北京—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的地理中心和京滨综合发展轴的重要节点,北部城区将从京津滨一体化推进中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方向明晰,三区联动协调发展渐入佳境
“十一五”时期天津《关于中心城区功能及产业定位、发展繁荣都市型经济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的方向。今年《关于促进中心城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又明确了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的产业支撑,即产业形态以楼宇经济为主、产业载体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而北部城区在这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北部城区拥有较大规模的成片可开发土地,且大部分是外迁工厂留下的国有工业用地,拆迁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可以为楼宇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二是北部城区拥有其他中心城区难以匹敌的工业传承,工业文明厚重,工业遗存众多,工业基础扎实,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产业要素。
此外,随着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渐入佳境,联动协调的活跃空间也将从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双向拓展区向更大范围扩散,功能明确、支撑有力的北部城区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3、工业东移背景下的产业空洞化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