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投资政策双向调整
各国的投资政策呈双向调整趋势:一方面,大多数国家仍继续开放并促进各行业的外国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的监管与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出台,其中包含基于产业政策的考虑。
更多国家调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政策领域:(1)通过引入新的进入壁垒或强化甄别程序(如农业、医药行业),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政策进行调整;(2)针对采掘业,制定更多监管政策,包括国有化程度要求;征用或撤资要求;提高企业所得税率、特许使用费以及合同重新谈判的成本。
该两项政策都是基于产业政策的考虑。
2011~2012年,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流出,很多国家采取了更重要的措施。鉴于国内的高失业率,引发一系列担忧,即FDI流出可能会导致就业出口,削弱国内工业基础。其他政策目标包括诸如外汇汇率稳定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等。已经付诸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FDI流出限制以及外商投资遣返激励两方面。
国际投资决策不断变化。每年新增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数目持续减少,区域投资决策则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投资决策中一大重要因素。许多有关“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设想涌现,但尚未付诸实践。
截至2011年底,国际投资协定包括3164项协定,其中2833项双边投资协定(BITs)和331项“其他国际投资协定”(主要包括涵盖投资条款的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区域协定。2012《世界投资报告》主要国际投资协定中将不再包含双重征税协定)。
2011年共计签署47项国际投资协定(33项双边投资协定和14项其他协定),与2010年的69项相比,传统投资协定的签署继续失去动力。造成该种现象,原因在于:(1)逐步转向区域性协定的制定;(2)国际投资协定越发饱受争议并具有政治敏感性。
虽然,数量方面,双边协定仍占主导地位;然而,经济意义上,区域主义日益重要。这种转变能巩固和统一投资规则,表明迈出了多边主义的第一步,新协定无需淘汰旧条约,旧条约亦不能代替新协定。区域化将增加协定层,而并非导致协定简化和趋同,促使国际投资协定网络更加复杂以及倾向于重叠和不一致。
新一轮投资政策正在出台
鼓励投资并使其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首要的。新一轮投资政策正在出台,政府将实行议题内容更广泛且更复杂的发展政策,同时建立或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
“新一轮”投资政策将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置于首要位置以吸引投资并从中受益。这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上引发了特定的投资政策挑战。国内层面包括:将投资政策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投资政策,以及确保投资政策的关联度与有效性。在国际层面上,则需要拓展国际投资协定(IIAs)的发展维度,对国家与投资者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平衡,以及处理IIA制度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UNCTAD已制定了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投资政策框架(IPFSD),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投资政策制定的核心原则;(2)国家投资政策指导方针;(3)IIAs的设计与使用选择。
UNCTAD的IPFSD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国家投资政策、谈判或审查IIAs提供参考。它为国家与国际投资政策的探讨与合作提供了共识。IPFSD以“动态文档”的形式设计,并包括一个网络版本,后者旨在建立一个交互的开放式平台,吸引投资团体就涉及未来投资政策的包容性与参与式发展的IPFSD相关意见、建议和经验进行交流。
[詹晓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投资与企业司司长; 葛顺奇: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