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梁婷婷) 2012年7月1至6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赵启正应邀出访日本和韩国。在日期间,赵院长参加了第八届北京—东京论坛,其间接受日本朝日新闻的采访。在韩期间,赵院长出席了《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韩文版的首发式并就“中国的公共外交”做演讲,分别会见了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金星焕和韩国公共外交大使马宁三,分别接受了韩国中央日报和联合新闻通讯社的采访。
7月1至3日,赵启正院长在东京出席了第八届北京—东京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视野下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回顾邦交正常化40周年历程,探讨全新中日关系。大会之外还有五个分论坛,分别为:政治、经济、安全、媒体、地方。出席论坛的中方嘉宾有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前驻日大使陈健等15位副部级以上的官员或前官员、前大使,以及一些地方官员、知名学者、媒体人和企业家等。日方嘉宾同样涵盖政、商、学、媒各界,包括原总理大臣、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福田康夫、环境大臣细野豪志、日本公益财团法人国际文化会馆理事长、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等。
在7月1日晚间举办的论坛欢迎晚宴上,赵启正院长代表中方嘉宾致辞,以“吴越同舟”表达了他对中日关系发展的期待。他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上半年气氛有点冷。为了给会议增添暖意,他特意从上海带来3幅画,画的题目是《吴越同舟》。“吴越同舟”是句在日本流行的成语,但被误解为“不得不勉强呆在一起”。故事最初写在《孙子兵法》之“九地”一章中,但并不是讲打仗,而是讲友好。这个故事说,在两千年前中国的战国时代,吴国和越国是敌人,所以人民见了面也是彼此讨厌的。有一天他们过一条大江,只有一条船,只能坐在一起,突然遇到了风浪。这个时候,他们互相合作,有的人把漏进来的水泼出去,有的人拿竹竿撑着船,他们像左手和右手一样互相配合和合作,最终战胜了风浪,安全地到达了对岸。在风浪中,他们忘了彼此是敌人,上岸后变成了朋友。赵院长总结说,现在世界上并没有大的战争,但是风浪很多。太平洋有风浪,黄海、日本海也有些风浪。那么中日之间应该如何做呢?我觉得应当是“吴越同舟”。赵院长在致辞中还说,北京—东京论坛是中日两国沟通的重要渠道,与会的嘉宾包括两国政商学媒各界的精英,是典型的公共外交平台,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致辞后,赵院长将3幅《吴越同舟》的中国山水画赠送给出席欢迎晚宴的日方嘉宾明石康、宫本雄二和工藤泰志(日本言论NPO代表、北京—东京论坛日方发起人),寓意中日两国同舟共济,共同克服困难。
在7月2日的大会论坛和政治分论坛中,赵启正院长在发言中强调,中日两国应从两国友好大局着眼,多找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共同点,适当地忽略或暂时搁置分歧点。7月3日下午,赵启正院长与前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共同接受了日本朝日新闻社论主笔若宫启文的采访,赵院长在答问中回顾了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前后两国领导人就钓鱼岛问题进行会谈的一些情况,以此驳斥了日本政府关于钓鱼岛不存在争议的说法,并指出当前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最好方法依然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宫本雄二大使确认了赵院长对恢复邦交前后那段历史的描述的真实性,承认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确存在争议,赞同赵院长的当前两国应搁置争议的观点。从若宫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对于那段历史并不了解。
赵启正院长在第八届北京—东京论坛的政治分论坛上发言
7月4至6日,赵启正院长应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的邀请访问韩国。5日上午,赵启正院长在首尔出席了由韩国国际交流财团举办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韩文版首发式,并就中国的公共外交进行演讲。韩国公共外交大使马宁三和中国驻韩大使张鑫森出席活动并致辞,出席活动的听众还包括各国驻韩国大使十余位,以及韩国政商学媒的精英人物。在演讲后,赵启正院长还回答了听众提出的关于公共外交、中韩关系、朝鲜半岛安全等方面的问题。6日上午,赵启正院长会见了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金星焕,就如何通过公共外交的方式促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赵启正院长就中国的公共外交进行演讲并答听众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