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日报 (翟慎良整理)
我曾经参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的立项评审,对课题论证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对课题需要深化研究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立足江苏,涵盖东部地区,充分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经验
总结江苏经验,探索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可以为整个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借鉴。但东部发达地区毕竟还包括其它一些省和直辖市,借鉴他们的经验,从中抽象出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的共性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层次,不仅可以成为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财富,而且可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谋划中国包括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在江苏和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必要和重要的。
2、进一步研究和界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内涵
课题组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做了界定,反映到党代会报告中即四个“显著提升”。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拓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内涵。如按照“五个文明建设”进行界定,将每一个文明建设的内涵细化。关于政治文明建设中,可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率先实现观念现代化和政府职能、效率现代化纳入。
3、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测度和评价
在定性界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并用以对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程度进行测度和评价,这是必要的。建立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哪些指标可以作为核心指标纳入,哪些指标不一定作为核心指标,还需要结合省情特点进一步研究、不断调整完善。例如,从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实际出发,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标,是否一定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以及如何把第三产业指标界定得更为科学,就需要进一步研究。
4、关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如何带动后发地区,实现共同发展
如何缩小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国家和各地区关心的重大课题。江苏城乡二元结构、苏南苏北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全国具有典型性。经过30多年的努力,江苏改变了原有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总结这些实践和经验,探索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的措施,特别是探索先发达地区如何带动后发地区、实现共同发展的道路和措施,对国家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