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斌:入世后中国贸易自由化与未来贸易改革(下)

                  2012年7月6日  载新浪财经

第四,入市以后我们和其他国家贸易争端和摩擦不断加剧。其实这表明大家都尊重规则,当这个框架能够按照法制的精神来解决问题。这里应该说总结了中国作为被诉方WTO争端解决的案例,有些没有结果,有些有了裁定,有的是我们跟其他的起诉方达成了和解,或者谅解。终结起来说,这些案例大多数我们还是修改了我们一些措施和政策。孙大使在这方面最有权威,我说的不对的话您来纠正。我个人认为,我们根据一级裁定的方式我们进行修改和让步,这里面还是暴露出我们在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五个趋势和特点,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在大家知道各个国家之间,特别西方国家,在贸易自由化比较激进的新兴市场和小国进行的贸易谈判不是贸易边界措施,主要是涉及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归结成边界内措施、边界后措施。这些措施在这些年来用了新的词,下一代贸易政策或者新一代贸易政策。孙大使提到了TPP,美国牵头搞的跟亚太伙伴的协定,在这方面吹的非常高调,他认为这是21世纪的贸易协定是高质量、高标准的协定。他们谈的很多的问题,有一些在WTO协定中有所触及的,标准服务、知识产权等。有一些是属于在WTO议程内,但是多哈回合还没有谈的很深,除了贸易便利化以外,还包括新增政策、投资、政府采购,有一些在WTO只是讨论,没有规则和协定,像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还有以发达国家为主的FTA中广泛讨论的,像电子商务、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包括TPP中提出的管制对接,生产供应链联系等等。

所有的议题都是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它的企业进一步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其他国家市场来打破壁垒。机关边界上没有什么措施,但是在内部来讲有很多隐性的能够阻碍竞争的措施,这些要通过新的协定加以约束。这一类的协定之所以难谈,双方谈的不是消减多少,不是这样的对价谈判,更多的是大家共同认定什么样的标准和规则,至少做到什么程度,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基础。所以在边界内措施中存在广泛的多样性的诉求,因此在这方面确实是很难谈的。这些问题对中国中长期发展长远来讲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不能其他国家提出来的,他们赞成我们就反对,他们反对我们就赞成,不能以这样狭义的观点来看待。

一个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或者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仍然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怎么去看待和构建这样的促进竞争力提气的政策框架?我提出了钻石模型的想法吧,主要是从企业、产业、区域和国际生产体系这四个层面看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在每个层面中都有一些重要的因素要加以注意,这些因素主要是结合了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包括跨国公司理论,他们发展的新的视角。这样的钻石模型和波特的从企业角度提出的钻石模型还不完全一样,更多的突出了在经济学领域中发展的最新的成果。以这样的体系为核心,如何来构建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这里面主要是三个大的背景;一,吸纳最新的贸易成果。第二,顺应当代贸易政策变迁的趋势和特点。最后要尊崇5—10年中中国中长期经济转型的大的战略。最终目标毫无疑问是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贸易综合竞争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找到中间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包括提高微观企业的生产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生产积聚,融入国际生产体系。这里还包括新的外部投资政策,地方和区域发展政策等等。在这些政策层面中,我认为工作的重心也应该发生一定的转变,从贸易政策来讲应该由第一代传统贸易政策转向第二代贸易政策。

从外资投资政策来讲重心应该由单纯的靠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转向商业便利措施。是这样的综合的能力和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从地区角度,地区和区域发展政策。重心从要素和市场竞争转向资产与商业环境竞争,不仅仅看谁劳动力便宜,而是更多转向综合性商业环境的竞争。

根据刚才这样的总体框架,提出的四个中间目标,我们还提出了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生产集聚以及融入国际生产体系这四个方面具体的措施;最后我想说的一点,在我们中国这样的政策机制过程中,部门割裂区域割裂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在现在的很多多边和区域谈判中非常突出相互联系的水平层面的应付,需要很多部门就一个问题达成有机联系的政策体系,在这方面来讲,中国在我们政策决策和治理水平方面还要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使我们贸易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能够融汇贯穿起来,而不是从本位主义出发,这样来讲对我们在下一个阶段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贸易竞争力是大有意义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