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6日 载新浪财经
入市以后中国贸易政策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5年,第二是2006—2008年,第三是2008年到现在,我们把这个阶段中从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出口政策、进口政策、知识产权和汇率过程中主要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描述,概括起来说,三个阶段重心不一样,第一个阶段全面和切实旅行了入市承诺,有力推进了规则导向的经济市场化与贸易自由化,使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与政策管理透明度显著提高。我们这里有一个行政许可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知道政府这样的政策决策的过程是什么,如果我有了问题,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进行诉求。第二个阶段从06年到2008年,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国内有通货膨胀,有经济过热的情况。为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贸易盈余给我们带来的国际压力我们对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由进口转向出口,对部分出口产品来进行限制。
第三个阶段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到现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内造成的增长和就业的冲击,采取了逐步稳定外需,同时要逐步纠正对外失衡这样的贸易政策。所以这个阶段中是两个目标;不能使外需下降太大,对我们造成严重的冲击,08年刚开始那样,对外贸易责任的势头是直线下降,同时也要逐步的去纠正对外贸易的失衡。
从政策层面上说,入市以后中国贸易政策变化有这样的趋势和特点;第一,我们在入市头五年中,严格遵守了WTO的协定和承诺,有序的来进行贸易自由化的改革。但是从05年以后,客观的说,这样的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有所放缓,比如说在我们PPT中关于中国进口关税变化从05年以后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不管从平均约束关税还是实际关税,因为我们这两个方式基本上差不多,我们把实际关税和约束关税定的是一样的。应该是前几天中国WTO刚刚公布了对中国第三轮的税率,我还没有把最新的资料充实到这个当中去。总体来说,前两次每两年进行的评估对我们是相当肯定的,这个过程中也看到了这样的明显的趋势,我们贸易自由化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在多哈回合中所做的初始承诺,以及在上一次谈判过程中所做的承诺,以及实际贸易自由化做的承诺之间的比较,把这个图放在这主要的意思是想表明,和中国所处的收入主义相比,中国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的,尽管我们在入市的时候做出的承诺比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我们的金融、电信这方面做的承诺超过了其他的国家,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贸易自由化步伐有所放缓,主要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两个;一个是关于我们如何去进行深化改革,在顶层设计方面的政策争论。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我们也有很多的归纳,有深化市场改革,也有出现了新左派的思想,对很多的问题,特别关于收入分配,关于地方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关于国有企业对一些敏感问题有很大的争执,所以当这些问题非常突出的时候,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如何进行深化改革就会面临很大的障碍。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利益集团。特别是来自于大型的国有企业,在一些垄断行业方面的政治压力。
第二个趋势和特点,在总体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贸易救济与危机触发的临时保护措施有所加强。这些措施有的是合理合法的,是WTO允许的,是WTO框架下的安全法,比如我们的反倾销、反恐保障措施,别人反我们,我们也要拿起我们合理的武器保护自己。当然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中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比如对稀土资源出口限制,部门导向的产业政策,财政刺激计划中政府采购有限购买本国货的限制,对金融、速递等服务业的限制,汇率政策,自主创新发展计划,国有企业。下来有各种形式的补贴,被其他国家盯得很紧,还有我们自主创新的计划,中国随着产业升级,不仅仅出口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我们要高端化。在进口贸易自由化顺利推进的同时,中国出口限制和贸易壁垒自2006年以来有所增加,这也是我们和其他国家有争议的主要领域。措施非常多,出口税,出口最低价格,配额退税等等。最典型的案例早期是焦炭,后来是稀土,我们有一些维持出口限制和壁垒的目的,但是有一些不能够被其他国家所理解,就把我们告上了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