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6日 载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2年7月6日下午,由清华管理评论主办的“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在清华经管学院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WTO多边开放与区域经济合作。以下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盛斌发言全文:
盛斌: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跟我们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也感谢主办方对我的邀请。今天想讲一下关于中国贸易自由化和未来贸易改革这样的议题。一个总体的背景在中国陆续10多年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加入WTO确实是非常里程碑的事情,在整个90年代,中国市场化进程和中国入市的进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但承受了较大的国际压力,加入WTO这样的事件也给我们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在十八大以前,我们学术界,我们媒体,我们的政策界都在广泛的讨论在下一个阶段,中国如何来进行深化改革开放,也体现了对未来的领导很多的期许。在这样时期特殊背景下,这次会议如何深化改革开放来建立新阶段为主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我今天的演讲主要谈两个问题;一,对我们过去中国的贸易形势,从政策的层面来进行贸易自由化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估;第二个根据现代的新的战略目标,根据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理论新的发展,能够提出构建新的贸易竞争力的政策体系框架;以及相应的具体措施。中国在过去10年当中,贸易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成为了世界贸易的大国,这是我们获得的主要的成绩。在这样的增长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贸易增长的特征,我们叫城市化的特征。我们归结起来讲有五个方面;一是依靠数量的扩张;而不是靠质量提高,也不是靠贸易品种的增长,也不是完全靠地区和产品的多元化的增长,在我们学术领域主要叫作集约边际增长,中国在新型国内生产体系中已经成为重要的角色,特别在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作用是非常独特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在中间产品贸易上往来不断增加,我们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中国所创造的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仍然不是很高。WTO正在进行这样的研究来估算以增加值的方式估算各国的出口贸易额。中国对贸易的主题主要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主体主要是外资企业,中国在这样贸易格局中获得了巨大的贸易盈余顺差,但是利润很多跑到外国人手中。 第三,中国出口贸易量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产品本身的技术复杂度不高。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从统计上认为出口的最终产品是高科技产品,但是我们只是完成了高科技产品在最后加工组装的环节。最后一个特征是我们的贸易条件在中长期中出现的明显的恶化趋势。我们要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换回原来的进口商品,我们总结起来,中国的贸易特征是依靠数量扩张,价格竞争,中间产品大部分投入,低附加值的创造,以及依靠外资企业来进行生产和加工这样的基本模式。 这样贸易模式跟我们中国传统在30年中所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紧密相连的,所以现在我们讲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外更愿意用“再平衡”这样的词,都是讲中国未来要面临经济转型,我们贸易转型是离不开经济转型大的环境和制度背景的。所以从本质上说,中国的增长模式主要是依靠在高储蓄率支持下的资本运行,工业主导的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我们描绘了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主要的特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再一一的进行描述了。在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贸易我们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有了一个冲击,没有这样的冲击我们不能对我们传统的经济体制,就像人身体体制一样能够痛定思痛,做出深刻的反省来决定经济转型和变革。如果对我们贸易发展战略进行一个简单的划分和回顾的话,大家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几个阶段; 在加入WTO之前,90年代进行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国主要是以提供了政策激励方式来发展我们的贸易。从早期的进口替代,到进口替代中国导向共同结合,以及到出口导向。WTO最重要的是使贸易自由化这样的概念进入经济决策的层面。所以从而使我们整个经贸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就更需要从一种向内外需求来相互协调,进出口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友好型的模式转变,同时使我们储蓄和投资更加平衡,同时使我们贸易政策和其他的相关政策能够更有机结合起来,在共同的框架下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